30日闭幕的中国服装论坛上,企业家、业界领袖、设计师等就如何深耕市场出谋划策。抓住网红效应、转型服务模式、拥抱新技术,代表传统制造业的服装业正在向服务消费者与贴近市场上找机遇,迎来新发展。
网红营销:锁定有效需求
“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在延续过去的思维。”中国服装论坛一开场,电商服装品牌茵曼创始人方建华就抛出这句话。
“我们签约的一个网红,服装开业上新15分钟,销量达到160万元。”网红带来的经济效益,让方建华惊叹。他说,除了铺设线下店铺,茵曼将考虑用签约网红的模式做线上销售。
当前,网红通过自身搭配、气质等影响着一批消费者,也改变着服装品牌的渠道布局。和方建华一样,参加论坛的不少服装品牌负责人表示,将在2016年尝试用网红去销售服装。
网红营销预示着服装业精准供给时代的到来。中国服装协会会长孙瑞哲认为,随着消费审美的个性化和细分化,服装业将迎来新的部落经济。在互联网大潮下,服装企业急需调整传统的开店模式,向更贴合消费者,更分众的营销模式转变。通过精细化的销售,锁定有效需求,实现有效供给。
全方位服务:转型生活方式内容提供商
除了有效供给,如何实现与用户的深度对接,一直是服装业转型升级的重心所在。
“有好的产品,才会有忠实的消费者。服装生产制造商,要尽快摒弃制作衣服的旧有思维,向生活方式的内容供应商转变。”孙瑞哲说。
事实上,国内一些领军服装企业已经先试先行,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向生活方式内容提供商转变。
“‘一招鲜’早已不能‘吃遍天’了。服装企业要用创造力,引领适合时代发展的生活方式,从而嵌入消费者生活。”山东舒朗集团董事长吴健民告诉记者,除了成熟女装,舒朗已经布局青春女装、男装、童装以及化妆品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物。
“我们不仅制造美丽的衣服,更传递美的生活态度。”茵曼创始人方建华说,在快节奏的当下,茵曼特意推出“棉麻艺术家”,涵盖包括服装、箱包、饰品等多方面,旨在用天然的面料,简约的造型,引领消费者回归“慢生活”。
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
将每件服装信息输入到芯片,在男装品牌报喜鸟的车间,看似小众的个性化生产可在流水线上完成。无独有偶,西装品牌红领通过建立智能数据平台,将西服定制从最初的个性设计到最后的成衣配送压缩到七天。
智能制造正在极大程度提高着服装产业的生产效率。不仅生产环节如此,在营销环节,虚拟试衣软件等的开发,也方便用户足不出户选购服装,帮助企业精准找到用户喜好和流行趋势。
孙瑞哲说,借助智能技术,个性化生产、有效供给、精准营销逐步实现。效率的提升不仅为产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和空间,也促使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和质量上,把产品做精,让品牌生命力更持久。
来源:全球纺织网
那些定位高端的本土时装品牌如今很难找到为其“买单”的消费者。即使,它们早年曾经受欢迎过。
比如,时装公司宝国国际(00589.HK)。这家公司日前公布其2015年的全年业绩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其营业额由2014年的18.79亿元下降15.2%,至2015年的15.94亿元,同时盈转亏7200万元。
大众也许对其另一个名字更为熟悉。在去年7月正式更名之前,宝国国际名为宝姿时装有限公司,其核心品牌是女装Ports1961。
出售公司未果
时间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热衷于逛高档商场的消费者一定会知晓宝姿。宝姿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国外品牌。虽然这样的认识也没有错,但并不全面。
按照该公司官网的介绍,这个品牌于1961年在加拿大创立,创始人为Luke Tanabe。1989年时,Luke Tanabe计划退休,香港商人陈启泰家族最终决定买下这个品牌。
1993年宝姿“由外而内”,以厦门为基地,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广该品牌。根据PORTS的发音,这个品牌直接取名为“宝姿”。
毫无疑问,宝姿此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诸多高端的商场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个品牌的身影,其一度被视为国内高端女装的领头羊。
同时,宝姿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俗。该公司于2003年底上市,7年间盈利上升近390%,期间持续高分红,该公司股价从2003年的3港元暴涨至 2008年的31.5港元。不过,而这一价格也成了宝姿的历史最高价。从2010年开始,宝姿的股价便开始了一路下跌。截止3月29日,其股价仅为 2.71港元。
“当前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在2014年财报中,该公司CEO陈启泰坦言,受经济大环境、倡导简朴生活方式以及网购的兴起,奢侈品市场将继续疲软,其将寻找更具前景的机遇。
而这一新的机遇是“卖盘”。2015年5月,宝国国际与东方富海签订卖盘协议,作价4.2亿元出售20%股权,其中先期交易6%股权。同时,在交易声明中称剩余80%股权亦可能在随后以24亿元的价格出售予东方富海。此举当时在行业内被热议,并被解读为该公司可能陷入经营困境,而被迫退出时装及服饰业务。
陈启泰在不久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强调不会退出时装行业,他表示出售股权是为了转战A股。在他看来其公司在港股市场被严重低估。其时,A股正值牛市行情大好。陈启泰表示,不少海外上市的公司纷纷启动回归计划,宝姿也是其中之一。转战A股后参考行业平均市盈率,陈启泰观预计宝姿市值可超过200亿元。
不过,这一表态在A股大跌后就再无下文。戏剧性的变化出现在2015年的10月,宝国国际发布公告称Ports宝姿女装品牌的买卖合同解散,而已经交易的6%股权交易亦被打回,宝国国际将在7个工作日退回东方富海1.8亿元交易款项。
消费者不买单?
“(国内)女装零售在国际品牌竞争下日趋吃紧。” UTA时尚管理集团总裁杨大筠归结像宝姿这样的本土高端女装品牌走衰的原因是,国外品牌的大举进入以及中国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更替,都让这个品牌日益老化。
“至少在2010年以前,宝姿都是商场的宠儿,一些消费者心中的Chanel。”杨大筠回忆起来,但伴随着出境的方便、全球信息“扁平化”的到来,消费者不再被表面信息左右,他们需要真正的国际大牌来消费。国际奢侈品的春天在2005年后在中国野蛮生长。至少,中国人认识了什么叫一线品牌。
杨大筠的说法确实折射了一部分的人的消费观。比如穿衣助手的创始人顾莹樱。
“国内的牌子一件羽绒服卖到1万多元,谁买啊。”这位年轻的创业女性绝对不是没有经济实力购买。实际上,她在25岁前卖掉了一家公司,套现数千万,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她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她只是想不通,国内一些高端女装的定价策略以及其受众群是哪些人。顾莹樱提及有几次为了公司业务去跑市场了解行情,在知道了几个国内的高端女装品牌以及价格后惊呼,“这个价格,还不如去香港买某某牌!”这某某牌说的自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国际大牌的名字。
正如杨大筠所说的,像顾莹樱这样的80后甚至90后的新生代年轻人,他们并不太认同国内本土的高端服饰品牌。这些人的消费观念大约是两个极端,或者是购买实惠的快时尚品牌或者够买知名的国际品牌。在他们看来,一些国内的高价品牌实际上是奥拓卖出奥迪的价格,而本地的土壤似乎缺少了培养一线大牌的基因。
新生代消费群让不少在过去20年里崛起的国内本土高端品牌遭遇到了尴尬和瓶颈。
杨大筠甚至“悲观”地认为,国内本土品牌的奢侈品定位的战略执行结果证明是失败的努力,宝姿是中国女装品牌过去辉煌的缩影,伴随着宝姿的褪色,其他同类的品牌在今后5年都将陆续进入“退休“阶段,顶多“退而不休”扛着。
寻求自身突破
当然也有持乐观态度的行业人士。
“一般客单价在3000-4000元以上的品牌,我们行业里就认为是高端品牌了。”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603808)董事长夏国新承认,受到短期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近两年的这一行业的行情不佳,早前歌力思的年均增长在20%以上,现在大约是10%左右。“不止高端女装,其他平价服饰的行情也不好。”他补充道。
夏国新认为,如同食物一样,服饰也是必需品。在他看来服装产业是个“日不落”行业,“短期内是有低潮,但长期还是好的。”此外,他并不认同品牌老化的说法,“像国外的那些百年品牌,也没有老化。其实关键还是看产品能不能适合定位的受众群。”
歌力思的策略是瞄准高级职场女性。《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中获悉,该品牌在华南市场的受众大多是企业高管、律师、公务员等,定位的年龄层在30-45 岁。“在这一群体中,我们受到的认可度很高。”夏国新说歌力思要做高端甚至是奢侈品品牌必须有一个多元的集团。这家公司去年收购了两个海外的高端品牌,未来还会有其他的收购计划。“但收购的标的必须是优质的、高端的,与整个集团的定位相符合。”夏国新强调其公司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只会专做时装产业。
而另一家同样定位的朗姿(002612)在这两年的业绩下滑后,则是找了其它的途径来突破。这家公司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收购或者入股一些互联网公司,并宣布未来要向母婴、美容、整容、文体教育等多时尚品类业务拓展,打造覆盖“衣食住行娱美医”生活方式的“泛时尚生态圈”。
上述这些传统的本土高端品牌在遭受冲击后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和方向。结果如何难以下定论。
顾莹樱在对国外成功时装业观察一段时间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做百年品牌、获得人们尊重和市场认可,在开店和拓展规模上必须懂得“克制”。“大规模开拓市场对于高端品牌并不是件好事情。”她说。
来源:全球纺织网
2015年以来纺织工业生产继续下滑,国内消费持续不振,出口相比上年全面下降。2016年,既有全球经济预期好转等积极因素,又有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和内需不振等不利因素,但整体来看,我国用工困难、产能过剩、环保压力等问题仍将制约纺织工业发展,纺织工业生产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
从工业增加值增速看,2015年前三季度纺织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6%,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分别下降0.6和0.4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纺织工业的增速放缓主要是受累于纺织服装服饰业下滑明显,仅同比增长4.7%,而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7.2%和11.1%。主要产品产量看,纱线增速回落,而化学纤维和布增速上升,2015年前三季度化学纤维、布、纱分别同比增长10.9%、3.3%和4.7%。
进入2016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需求增长亦将放缓,纺织工业生产增速不乐观。从全球经济层面来看,我国纺织工业出口将回暖。据IMF预测,2016年全球 GDP增速为3.6%,高于2015年0.5个百分点,其中我国纺织出口的重点区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2016年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为2.8%、1.9%和 1.0%,相比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暖。但是我国纺织工业增长的重心在国内,IMF预测2016年我国国内经济预期比2015年增速放缓0.5个百分点。
纺织工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且过剩局面不断加剧,特别是化学纤维行业,拖累纺织行业利润率难以走高。在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纷纷扩建厂房和购买设备,其中新购买的设备中多为进口全球一流的生产设备,企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然而,在市场需求结构短期难以改变的背景下,纺织企业生产的快速扩张,特别是高端生产线的纷纷上马,造成多数高端设备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产能利用率较低。据调研,在企业新建的国内外一流水平的棉纺生产线中,产品依然主要是30~40支纱线,并且由于市场不景气,部分企业没有完全开工。
预计,2016年纺织工业生产增速将降低至6.0%左右。其中,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降和出口订单增速回升,纺织业和化学纤维业生产增速将高于今年,而纺织服装受困于国内需求不振和高库存因素影响,生产增速将进一步走低。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极为不乐观,反映出国际经济和进口需求放缓,加大了2016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变数。前瞻产业而研究院《中国纺织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2015年1~9月,纺织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2.7%,增速较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分别下滑5.6、4.8 个百分点,出口形势较为严峻。细分行业中,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业出口均同比下降,分别下降4.1、1.0和8.7个百分点。
进入2016年,我国纺织工业出口增速将反弹,呈现正增长态势。一方面,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传统出口市场经济形势好转,进口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提高,为我国消费品出口带来巨大增长空间。据IMF预测,2016年全球货物进口需求增长4.1%,高于2015年增速1.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货物进口需求分别增长4.0%和4.3%,分别高于2015年增速0.3个和2.8个百分点。
预计,2016年纺织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将会反弹至2%左右。三个子行业出口增速均将反弹至正数,其中纺织服装服饰业和化学纤维业出口增速较为明显。
2015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加速折旧政策扩围至纺织行业,加上产业转移加快等因素,纺织工业投资增速呈现结构性分化态势,其中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投资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化学纤维业延续低增速增长。2015年1~9月,纺织业、纺织服装业、化学纤维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3.6%、25.4%和 0.4%,其中纺织业、纺织服装业投资增速高于去年1.0个和7.2个百分点,而化学纤维业低于去年同期2.1个百分点。
进入 2016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持续扩大,但由于对市场预期不乐观,投资增速将放缓。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纺织行业消化过剩产能将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另一方面,在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纺织行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一步加大,企业家信心不足。
预计,2016年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回落至10%左右,各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更为明显,增速很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在全社会消费品需求不振背景下,纺织服装消费需求亦不乐观。2015年1~9月,限额以上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总额累计9363.9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低于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3个百分点,且低于2014年同期0.3个百分点。其中,服装类商品零售总额为6641.2亿元,同比增长9.7%,亦低于2014年同期。
进入2016年,国内纺织服装消费需求增长困难加大。一方面,由于住房、医疗、教育费用上涨速度高于多数家庭收入增速,挤占了消费者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能力,我国纺织内需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另一方面,2015年双十一激烈价格战提前透支了2016年部分纺织服装消费需求,势必影响2016年前几个月纺织服装销售。预计,2016年全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将降至10%以下。
虽然东部仍然是我国纺织工业布局的主要地区,但是随着纺织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中西部纺织工业在全国地位逐渐提升。2015年1~9月,中西部纺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133.3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2.4%,高于2014年同期0.8个百分点。
进入2016年,中西部地区的纺织工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产业承接能力增强,特别是西部地区新疆、陕西、宁夏等省份,大力招商,纺织产业链更加健全,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持续推进,中西部地区物流成本和企业融资成本逐渐降低,加上中西部劳动力成本优势,中西部发展纺织工业的优势将凸显。
但是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附加值高、技术要求高,也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重点行业。由于我国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而且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印染行业发展空间收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难以上马印染项目,造成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根据《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起,现有印染企业COD直接排放需控制在80mg/L,间接排放控制在200mg/L,造成部分印染企业面临关闭。为发展整个纺织工业,绝大多数中西部纺织企业不得不把布匹运输到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印染,然后再运输回去销售,物流成本高,且印染价格缺乏话语权,印染行业链条短缺限制中西部纺织工业发展凸显。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