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各棉区棉农抓紧进行田间管理,棉花也加快成熟,棉企正忙着进行机器检修。说起新棉上市后的打算,棉企忧心忡忡。
棉农采摘、销售方式有所改变。近期黄河流域棉花有望在8月底或9月上旬开始采摘,棉农们也相应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今年棉农与往年相比有所变化:一是采摘方式变化,往年,棉农很少能做到棉花的“三分”——分摘、分藏、分售,而今年棉农将更加重视质量,做好“三分”;二是销售方式变化,黄河流域棉农大多有“一棵棉”销售习惯,即等所有棉花采摘完成之后,再一起销售,而今年不少棉农反映,将会“随采摘随销售”。
棉农的变化,对轧花厂来说,有利也有弊。棉农的“三分”对提升棉花质量,改善棉农品质总体有利;棉农交售更加零星,边采摘边销售,可能只对棉花进行简单晾晒即出售,可能会造成棉花回潮率过高,甚至影响正常加工。“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小问题,还有很多难题,让大家今年不敢轻易下水。”18日,河北沧州某400型轧花负责人张总说。
可能仍会面临“无米下锅”境况。调查显示,今年沧州地区棉花面积仅60余万亩,较去年的100余万亩下降40%左右,预计皮棉产量在5-6万吨,这种情况下,仅需6-7家400型轧花厂即可完成加工。但整个沧州地区400型轧花厂就有82家,预计今年开工企业也不会低于20家,如此一来,“僧多粥少”很多轧花厂很可能“无米下锅”。
籽棉质量堪忧。今年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阴雨不断,造成棉桃偏小、偏轻,棉花的纤维长度、马值等都会受到影响,质量远不如去年。近日,黄河流域各棉区仍然阴云密布,对正处生长关键期的棉花造成不利影响。
棉农高估籽棉价格。河北沧州棉农籽棉开秤的心理价格至少在4.0元/斤,棉花减产、种植成本高使得棉农对开秤价满怀期待。
现货市场销售不易。据了解,今年国储棉轮出延期至9月30日,很多纺织厂备货至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新棉上市之后,直接面对的是储备棉的竞争。另外,今年储备棉销售有望超过200万吨,贸易商购买棉花数量惊人,业界预计,直至2016年12月底纺织企业用棉不用愁。随着新疆棉花丰产在望加上储备棉销售延期,2016/2017年度市场不缺棉花,棉企担心内地新棉难销。
正是有这些担心,新年度内地棉企的棉花之路必定走得艰难。
来源:全球纺织网
由中国香港“针织大王”罗定邦创办的服饰品牌堡狮龙Bossini(00592.HK)在经历了上世纪末的辉煌后,如今已是风光不再。
按照这家公司最新发布的盈利预警来看,即将发布的2015/2016财年业绩可不太乐观。堡狮龙预计,截至今年6月30日的公司服饰业务的利润将比去年同期暴跌75%至85%。
而事实上,不止堡狮龙一家,诸如班尼路、佐丹奴这样的港资服饰品牌也失去了早前的光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逐渐没落。
受市场所累
今年3月,堡狮龙订立临时买卖协议,以总代价3.5亿出售中国澳门一项商铺物业,预期获得收入约3.35亿元。这让堡狮龙截至6月底的利润将同比增长 147%至157%。虽然如此,如果按照扣除出售物业的收入来折算,该公司主营的服饰业务的利润将比去年同期暴跌75%至85%。
第一财经记者在梳理堡狮龙的财报时发现,虽然其早已进军中国内地,但堡狮龙的业务多半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
中国香港的销售在堡狮龙占大头,而目前这一市场的萧条让主要业务在该地的零售商头痛不已。堡狮龙将此次公司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游客数量下降及强势的港元导致旅客在中国香港的消费减少以及公司所经营的多个核心市场业绩低迷;另外,冬季气候异常偏暖和市场竞争激烈也是公司利润下跌的主要原因。
法巴亚太区消费品行业研究主管陈亚雷则表示,国内零售增长幅度一直都快过GDP增幅,即便现在经济放缓,零售增幅仍可保持在10%以上,可见内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依然存在。
事实上,堡狮龙的业绩近年来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今年3月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公司的营业额为11.46亿元,同比下跌 13.13%;毛利5.43亿元,同比去年下滑18.35%,期内营业利润同比下跌75.79%至2526万元。彼时,堡狮龙解释,亦是主要由于部分核心市场销售表现未如理想所致。
堡狮龙于1987年在中国香港开设第一间专卖店。1993年,堡狮龙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当时香港最大的服装零售集团。
上世纪90年代,不少消费者将堡狮龙视为“流行”、“名牌”的代名词。不过如今,堡狮龙几乎在中国内地的一线城市见不到踪影。
港资品牌光环不再
显然,如今这些港资品牌想要抢夺市场已经不是那么容易。
除了面临本土崛起的定位相同服饰品牌的围攻,海外国际品牌的不断进入也无法忽视。优衣库早已于2001年就在中国开了合资公司,几年后从中国合作伙伴的手里收回股权独资运营中国业务。而H&M和ZARA则于2007年一年里先后进入中国,到了2010年,美国的国民品牌GAP也在中国开始设点。这些快时尚品牌在主品牌迅速打开市场后,陆续将旗下的子品牌也引入,并获得了相当多的拥趸。
不止堡狮龙,诸如班尼路、佐丹奴这样的港资品牌如今几乎面临了一样的问题。
那个当年由刘德华代言的班尼路一度是内地年轻人心目中的流行品牌,如今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环。班尼路的母公司——中国香港德永佳集团有限公司(00321.HK)因该品牌的“没落”而急于摆脱这一“包袱”,在今年年初宣布以2.5亿元的价格出售旗下附属子公司上海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而另一家佐丹奴亦是如此。
记者采访了解到,相对于堡狮龙,佐丹奴的主要市场已经移至中国内地。从2011年开始,佐丹奴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额就开始出现下滑。2014年年初,佐丹奴曾考虑在品牌上做调整,希望通过多品牌战略进行自救。当年第二季度,佐丹奴推出了廉价品牌Beau Monde(BM),并将其作为2015年发展的重点。之后又推出主打高端百货公司的休闲女装品牌EULA。在过去两年,佐丹奴陆续开设有九间EULA店铺。但市场并不卖这个“老将”的面子,由于表现不佳,佐丹奴已经将EULA相关经营结束。而另一个新品牌BM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根据今年3月公布的财报数据,截至2015年底,佐丹奴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为891家,相比2014年年底的961家净减少了70家。
服装行业资深观察人士、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认为,上述这些港资品牌业绩确实受到了整个服装行业大环境萧条的影响,但公司自身的产品体系也缺乏创新。虽然公司也在不断调整,“但核心问题是这些大部分或许只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利益的一些救赎,没有更多中长期规划”。
服装界流传着一句名言,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时尚服饰业零售专家闵光亚则表示,如今像班尼路这样的是跟不上潮流了。店里的货品款式更新慢,爆款少。“虽然一些中国内地的服饰牌子也是被快时尚打得不行,但至少还是在求转变,比如积极做电商什么的,而你回过头来看这些港资品牌,也不见它们有什么大动作。”
这些老牌港资品牌依旧对后续发展仍旧充满希望。比如佐丹奴除了将继续发展BM品牌,其还在考虑于越南市场设立分公司。“我们将考虑于2016年在越南设立分公司,为这一新兴市场的稳步增长战略提供支持。”佐丹奴主席刘国权此前表示。
但无疑,当年红极一时的几个港资服饰品牌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
来源:中国针织网
智能服饰产业,无论是对科技企业还是传统服装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近些年,智能可穿戴设备掀起的热潮从手环、手表蔓延到了服装市场,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2016年,智能服装的研发与销售将步入新的发展快车道,其光芒也将盖过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穿戴物,成为智能穿戴领域新一轮发展高潮的代表。
在巨大的市场前景面前,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各种智能服饰层出不穷。
那么智能服饰市场究竟情况如何?为此智慧产品圈的记者探访了多家智能服饰企业,并对其市场进行梳理,希望给读者带来对智能服饰市场的进一步了解。
入场玩家:科技企业和传统厂商各显神通
目前市场进入智能服饰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企业,以谷歌、三星、神念科技为代表,它们更倾向于在产业链技术环节取得突破,通过先进的技术的提升体验,拓展市场。
例如神念科技,心率测量作为用户最期待的功能之一,要实现精准测量的同时做到小尺寸、低功耗,这需要很强的技术实力。而做脑电芯片(脑电信号是心电信号的强度的千分之一)的神念科技,在电极传感技术上有着较长时间积累,其在生物传感技术和算法上的优势正好满足这一需求。
凭借这一优势,神念科技在今年8月发布了一款带心电监测的智能服装——DynaFeed智慧衣,结合生物传感和导电纳米织物,可获得心率、心率恢复指数、心脏疲劳度、心脏年龄、有氧/无氧运动心率指导等信息。
另一类则是传统服装品牌企业,在这些服装企业看来,传统的服饰加上创意的智能科技将带来不错的商机,于是都打算通过智能服装的探索来谋求转型。
例如莱仕特就投资智裳科技,在2015年8月推出首款智能恒温服装,可在低温时启动加热系统,纳米碳纤维通电后以远红外辐射方式传递热能进行保暖,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APP进行控制,工作时间达4小时。
据说销量不错,众筹1万件,销售额1千万。接下来还将推出生物磁疗保健服装、心率背心等。
当然,相比于那些从无到有新建起来的科技硬件厂商来说,这些传统服装品牌企业既有巨大且忠诚的用户粉丝群,丰富得多品牌市场操作经验、分销渠道都相对比较成熟,不论传播力度,还是渗透能力都要大很多。
市场现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尽管智能服的巨大前景被业界所看好,Gartner的报告甚至预测,智能服装将从2014年出货量几近为零的冰冻状态跃升到2016年预计的2600万件,成为智能穿戴领域出货量最大的品类之一。
但就目前而言,智能服装产业并未如预期的那般美好。国内外包括爱慕、豌豆客、安踏智、NIKE、ADIDAS、LINING,以及国外维秘等都有智能可穿戴产品亮相,但目前多为浅尝辄止,这也是整个智能服装行业的现状——纷纷推出概念性产品,但无后续。
这些传统服装企业虽都有意识到增加智能元素,但多没有实际方向。
例如,红豆集团在深圳的分公司红豆智能,其在智能文胸、智能服装均有涉猎,投入了上千万的资金,但除了店面有一些智能硬件产品,在智能服装业务上并没有找到明晰方向。
智裳科技CEO 陈禄指出:“包括红豆集团、柒牌等大型制衣集团在内的许多传统服装企业虽然都意识到增加智能元素,但缺乏明晰的产业架构,也没有实际方向。”
而科技企业由于品牌影响力、用户群有限、缺乏渠道等因素也难以获得销量。
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智能服装产业刚刚起步,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不成熟。仅仅这些功能的话不足以打动消费者。
而且就算是应用最多的运动健康监测领域,智能服装的表现也是强差人意,因为涉及到生物测量传感器紧贴皮肤的限制,而跑动引起的移位测量不准、舒适程度也是影响智能服装的用户体验。
此外,这类智能服装需要经常清洗,然而不论是其传感器还是电池,附着于柔软衣物上的这些精密设备的防水性实在堪忧。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防水涂层的方式予以改善,但其成本、耐洗度和在洗衣机中的高温问题目前均没有可大规模推广的解决方式。同时传统服装加工流程已经非常成熟,后续配套也是问题。
此外,智能服装的高昂价格也是阻碍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
以Hexoskin为例,其一套智能背心的售价高达400美元(约合2500元人民币),国内智裳科技推出的智能恒温服装也要1000元人民币,附属配件也价格不菲。
同时考虑到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般的衣服并非是耐用品,甚至是需要频繁置新的时尚品,这无疑又提升价格门槛,使得智能服装目前更多的只能应用于航天军事、专业运动等特殊领域,很难在普通消费者中获得市场。
实际上,智能服装需想要真正走入大众市场,其首要前提便是价格必须足够便宜。
小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尽管当前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智能化已是必然趋势,技术的进步将使服装产生质变,美观、清洁、智能功能等等优势,人们对于这种趋势和流行的接纳,将使智能服装成为一个主流的选择。
从产业方面来讲,一方面品牌公司要跟上智能化发展增加产品卖点,扩大市场;另一方面江浙东莞等以外贸为主的小公司受经济影响订单锐减下同样对转型的需求很大。这些都是智能服装发展的推动力。
目前,智能服装正处于一个初步的探索阶段,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完全驾驭这个领域。而智能服装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在智能服装领域的拓展,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企业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更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因此,智能服装企业一方面需要积极寻找创新核心技术和应用,让产品拥有足够的“卖点”,另一方面还需要围绕消费者使用习惯,打造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
来源:中国针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