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新疆棉区整体长势相对较好,预计单产将增10%,黄河流域棉区整体长势不佳,预计单产持平略减;长江流域棉区雨水偏多,棉花 (14195,185.00,1.32%)整体长势差于去年,预计单产下降。个别地区新棉陆续上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主产棉区棉花进入坐桃高峰期,陆续可见棉桃吐絮,新疆南疆部分区域已有棉农零星采摘籽棉。根据目前棉花生长情况来看,预计新花大量上市将在9月中旬,眼下多数棉企仍在观望,计划9月下旬入市收购的占大多数,目前新疆阿克苏地区个别籽棉零星收购价在6.5元/公斤。
储备棉轮出第十八周(8月29日-9月2日)销售底价为13747元/吨(标准级),较8月1日的轮出底价下调881元/吨,调整幅度6.02%;与之相对应的是8月26日储备棉成交均价(13270元/吨)较7月18日最高价(15474元/吨)下调2204元/吨,下滑幅度达到14.24%,最低成交价也下调2260元/吨,下滑幅度15.43%。8月下旬,二次挂牌竞拍的国储新疆棉的报价也回落至13400-13600元/吨,较7月中下旬下跌 1500元/吨以上;储备棉地产棉12800-13200元/吨,较7月中下旬滑落1200元/吨左右。
近期现货市场呈现两个特点:
一、储备棉轮出与2015/16年度棉花差价全面扩大,8月底3128级(强力28cN/tex及以上,纤维长度28mm及以上,内地库)手采棉成交价仍在14500元/吨左右,“双29”棉花成交价15000元/吨,高于储备棉1000元/吨以上;二、无论储备棉还是2015/16年度高、低品质和品级现货的差价拉大,如8月中旬以来储备棉最高、最低日成交价维持在2000元/吨左右,而交易市场竞卖高、低品质商品棉的差价也在1500元/吨以上。
这段时间,皮棉现货继续承压下跌。29日,山东一位棉商介绍,25-29日皮棉出厂报价在13000-13800元/吨,部分地区下跌200-400元 /吨。从调查来看,由于棉花现货连续较深幅度下跌,郑棉CF1701合约下破14000元/吨,近月CF1609合约仅13200-13400元/吨,因此目前部分前期大量参与储备棉高价竞拍并存棉的贸易商有些“悲剧”了!以一个月的为销售周期来计算,很多贸易商一吨储备棉的亏损额度超过800元/吨,新棉即将上市,解套成为贸易商当务之急。那么10月中旬之前制约贸易商清仓的利空因素有哪些呢?简单归纳如下:
1、新棉上市期提前且籽棉价格回落。东疆和南疆(主要是喀什和阿克苏早熟、早衰和旱地为主)新棉陆续采摘上市,较2014、2015年提前5-7天;籽棉收购价从7元/公斤左右回落至6.30-6.50元/公斤。莎车、岳普湖及沙雅、库车等地轧花厂测算,以8月下旬棉籽的交售价来看,新棉的成本约 13500-14000元/吨(直接成本),与郑棉CF1701盘面价格遥相呼应,贸易商竞拍的储备棉在价格上处于劣势;
2、2016/17年度新棉品质、品级优势突出。从近日一些农业部门、轧花厂的反馈来看,2016年度新疆籽棉、皮棉以及单产都将较去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升,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值等纺纱指标非常可期。莎车、英吉沙、麦盖提等地几家开秤的加工企业表示,从检验和试轧的结果来看,今年前期花、中期花 29mm及以上长度的棉花占比比较大;而且强力达到28cN/tex及以上的批次将很普遍,颜色级11、21或是手棉的“标配”,贸易商手中的储备棉若在 9月份不能实现解套,2017年上半年出货的难度更大;
3、9月份棉花需求或高估,供应缺口难以出现。近日,随ICE、外棉现货和印度国内棉花价格大幅跳水,进口棉纱报价大幅下滑,内外棉价倒挂全面消失,甚至B+、B级纱低于国产纱300-400元/吨,国内织布厂和中间商对进口纱的关注、询价明显增多;另外,考虑到新棉上市可期,储备棉轮出底价、郑期下行趋势尚未结束,棉纺织厂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驱使及中小纺织厂接单困难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所谓的棉花供应青黄不接或无法显现。
来源:中国针织网
上半年,麻纺织行业运行压力增大,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放缓,成本增速过高,进出口下降,但行业累计利润、投资和含麻服装服饰出口微增。预计下半年麻纺织行业将延续增速放缓的趋势。企业要多练“内功”,坚持创新驱动,围绕《麻纺织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重视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强化品牌的“三品工程”建设,抓市场,调结构,促升级。
成本增速较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全国277家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219.9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3.79亿元同比增长7.92%,增速连续两年低于10%;而主营业务累计成本为195.2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79.51亿元同比增长8.75%,远高于纺织业的4.82%,其中,麻纤维纺前加工和纺纱的主营业务成本增速高达11.57%,由于麻纺织企业用工比较多,环保任务重,设备效率低,导致经营成本过高。虽然面临这种不利环境,但麻纺织行业通过优化管理、巩固出口和扩大内需市场,最终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1.1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0.63亿元同比增长4.70%。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投资2184.70亿元,同比增长13.19%,其中,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累计完成投资47.58亿元,同比增长13.84%;投资方向主要侧重于麻纤维纺前加工和纺纱行业及麻织造加工行业,实际完成投资分别为19.14亿元和24.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27%和14.89%。前纺和织造行业的投资有所增长,将对麻纺织行业攻克技术瓶颈产生积极影响。
进出口双降
据海关统计,1~5月全国麻纺织行业(除含麻服装服饰外)进出口累计总额9.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89亿美元同比下降31.53%。1~5月全国麻纺织行业累计进口总额3.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87亿美元同比下降8.27%,呈现负增长。
1~5月,麻原料累计进口金额2.84亿美元,同比下降7.61%,累计进口数量34.68万吨,同比增长7.85%;麻纱线累计进口金额0.42亿美元,同比下降14.95%,累计进口数量3.97万吨,同比下降29.40%;麻织物累计进口金额0.23亿美元,同比上升3.42%,累计进口数量0.18万米,同比下降56.76%;麻制品累计进口金额0.07亿美元,同比下降21.64%。
从进口金额可以看出,麻原料为主要进口产品,占进口总金额的80%,呈现负增长。主要进口种类是亚麻和黄麻原料,其中亚麻原料1~5月累计进口数量为 7.59万吨,同比下降6.71%,含长麻打成麻5.59万吨,短麻及二粗1.96万吨,累计进口金额1.91亿美元,同比下降5.93%,亚麻原料进口累计平均单价同比上升0.8%;黄麻原料累计进口数量为0.81万吨,同比下降41.16%,累计进口金额620.75万美元,同比下降27.60%。从原料进口中可以看出,亚麻纺织企业生产加工形势不乐观,原料价格上涨,对进口原料的需求下降,而黄麻纺织加工行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逐步萎缩。
据海关统计,1~5月我国麻纺织行业累计出口总额5.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03亿美元同比下降31.63%,也呈现负增长趋势。1~5月,麻原料累计出口数量为1798.50吨,同比下降4.97%,出口金额为349.63万美元,同比下降4.29%。麻纱线累计出口数量为1.52万吨,同比下降5.65%,出口金额为1.15亿美元,同比下降15.59%。麻织物累计出口数量为1.05亿米,同比下降24.56%,出口金额为3.30亿美元,同比下降34.04%。麻制品累计出口1亿美元,同比下降38.36%。
从出口金额可以看出,麻织物、麻纱线和麻制品为三大传统出口产品,分别占出口总金额的60%、21%和18%,其增速均急剧下降,呈现负增长。建议以出口为主的麻纺织生产企业谨慎经营,以防库存积压。
在麻纱线出口方面,亚麻纱线是主要出口产品。1~5月亚麻纱线累计出口金额为1.04亿美元,同比下降13.73%,出口数量为1.27万吨,同比下降1.69%,出口累计平均单价为8.17美元/千克,同比下降12.24%,主要销往印度和意大利。
在麻织物出口方面,亚麻织物与苎麻织物是主要出口产品。1~5月亚麻织物累计出口金额为1.76亿美元,同比下降8.64%,出口数量为0.63亿米,同比下降5.12%,出口累计平均单价为2.77美元/米,同比下降3.48%,主要销往孟加拉国和越南。苎麻织物累计出口金额为1.43亿美元,同比下降51.96%,出口数量为0.34亿米,同比下降47.33%,出口累计平均单价为4.23美元/米,同比下降8.60%,主要销往我国香港和韩国。
在麻制品出口方面,麻制床上用品、其他麻制装饰用品和麻制餐桌、盥洗及厨房用品是主要出口产品,它们的出口额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1~5月麻制床上用品累计出口金额为0.63亿美元,同比下降0.46%,主要销往美国和韩国;其他麻制装饰用品累计出口0.18亿美元,同比下降37.18%,主要销往韩国和德国;麻制餐桌、盥洗及厨房用品累计出口0.11亿美元,同比下降82.66%,主要销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将延续增速放缓态势
据海关统计,1~5月我国含麻服装出口总额为105.23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02.90亿美元上升2.26%;累计出口服装数量为17.20亿件,相比去年同期的15.43亿件上升11.48%。从海关数据可以发现,含麻服装服饰中以57棉30亚麻8涤5聚胺酯梭织女长裤(休闲欧码A)和92涤 8亚麻梭织女式上衣(亚码60119)为主要出口品种。前者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英国和日本,近5年来这3个市场的需求较稳定,后者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越南和日本,其中日本市场相对稳定,美国和越南市场自2013年后需求快速发展,但越南市场波动太大,2016年又快速回落,相应服装企业应注意防患库存风险。
近几年来,我国含麻服装服饰在全球最成熟、最重要的服装消费市场美国和日本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含麻女长裤。这两个出口目的市场在经济危机后逐渐恢复,消费能力逐步上升。
下半年,麻纺织行业的发展仍面临着用工、税负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投资拉动减弱、环保压力不断加剧、出口增速下滑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等诸多风险和挑战,预计下半年将进一步延续增速放缓、调整巩固的“新常态”。
来源:中国针织网
近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获悉,新疆已出台《关于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为强化产业布局和政策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布局棉纺织产业、化纤产业、织造产业(含棉织、针织)、服装产业等11个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
自2016年8月1日后,在疆新注册投资的企业项目,必须按照产业属性在相应产业布局内进行投资,可享受国家和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相关政策,已经开工建设或已投产的纺织服装企业扩建项目除外。
按照《意见》制定的产业布局,11个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将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
棉纺织产业:仅限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阿拉尔经济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开发区、玛纳斯—呼图壁工业园、沙湾工业园、精河工业园、巴楚工业园、图木舒克—草湖工业园。
化纤产业:仅限库尔勒经济开发区、阿拉尔经济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开发区、沙湾工业园、玛纳斯工业园、乌苏市化工园区。
织造产业(含棉织、针织):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阿拉尔经济开发区、沙湾工业园和图木舒克—草湖工业园为主。
服装产业: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和南疆四地州人口集中区域为主,根据实际自主发展。自治区重点建设喀什(含兵团第三师)、伊犁(含兵团第四师、第七师)和吐鲁番三大服装基地。
针织产业: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阿拉尔经济开发区、玛纳斯—呼图壁工业园、尉犁针织产业园、英吉沙工业园为主。
家用纺织品产业: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阿拉尔经济开发区、沙湾工业园为主。
产业用纺织品产业: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阿拉尔经济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开发区、精河工业园为主。
地毯、刺绣等特色纺织品产业:以南疆四地州为主,其他地州可选择有产业基础和条件的1~2个县市重点发展。
毛纺织、麻纺织等其他项目:重点在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和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发展。
含有印染生产环节的全产业链项目或单独印染项目仅限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石河子经济开发区、阿拉尔经济开发区。草湖产业园在服装等下游产业项目形成较大规模后,可建配套印染污水处理设施。和田地区可集中、适度发展地毯毛纱染色和艾德莱斯染色。
纺织品服装商贸:以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商贸中心建设为重点,在喀什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纺织品服装出口商贸基地和加工基地。
此外,南疆地区是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重点,在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县乡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总部+卫星工厂”模式,方便各族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在大力推进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服装总部基地建设方面,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重点,提高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中下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努力打造带动南疆乃至全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综合性生产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南疆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化建设。以喀什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建立南疆服装总部基地和纺织品服装物流基地,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服装企业投资设厂,鼓励落户服装总部基地的企业在南疆四地州县乡建立分厂或卫星工厂,为纺织品服装运输和出口提供便利。在加快县市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发挥特色纺织服装产业或龙头企业对乡镇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总结推广“总部+卫星工厂”生产经营模式。在喀什地区,重点建设巴楚、莎车、英吉沙、麦盖提、伽师等县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园。在和田地区,重点建设皮山、洛浦、和田、墨玉、策勒、于田等县民族服装、地毯、艾德莱斯产业园。在克州,重点支持阿图什市纺织服装产业园、阿克陶县纺织服装产业园、乌恰县驼绒产业园等建设。
在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方面,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培育民族服装、地毯、刺绣、艾德莱斯绸等产业集群,扩大民族服装服饰产品发展空间,重点支持和田市吉亚乡艾德莱斯绸产业集群、和田县、洛浦县地毯产业集群、英吉沙县手套产业集群、阿克陶柯尔克孜民族刺绣产业集群、乌恰驼绒产品产业集群等建设。积极支持人口众多的莎车县、墨玉县、于田县等建立民族服装服饰产业集群,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立民族服装服饰街区,开展“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模式。
来源:中国针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