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7月,泰国纺织品出口维持成长,出口额达38亿美元,比上年成长5.38%。开泰研究中心认为,2017年全年泰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将不低于42亿美元,与上(2016)年相较成长5%,预计2018年的出口总额将能维持与今年相近的增幅,成长率将在3-7%。
泰国出口纺织品仍以布料及人造纤维为主,因出口市场需求的不断成长,无论是东协的柬埔寨、寮国、缅甸、越南(CLMV)及印尼,还是已与泰国签署FTA且泰国厂商亦努力扩大市场的日本、中国大陆、南韩、印度、澳大利亚、智利及纽西兰。
尽管泰国纺织品对一些市场的出口规模较小,但仍呈现成长的趋势,扩大市场的占比将有利分散风险,因预计主要的出口市场的需求将逐渐减少,尤其是计画投资上游产业以减少对外国进口纺织品依赖的国家如越南。越南开始扩大国内的纺织品投资,以实现政府订定的至2020年减少对外国进口服装塬料依赖的目标。
竞争环境变化导致泰国纺织品的中长期出口成长将取决于纺织品生产技术的升级,以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提高单位利润,而不是令泰国纺织品出口一直处于劣势的价格。开泰研究中心认为,比一般纺织品具更多效用的功能性纺织品和创新性纺织品将是具长期生产潜力的产品,儘管当前泰国的功能性纺织品出口比例不高,占泰国纺织品出口的16%,但技术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将促使功能性纺织品获得更多关注及具有更大的出口商机。
尽管泰国的纺织品生产链比较完整,但泰国的纺织品生产仍必须以外国进口某些上游塬料,且还需具备生产技术的知识,以在机器设备上投入鉅额资本。此外,在下游产业结构方面,以功能性纺织品为生产塬料的不同纺织品生产仍呈差异性和多元化的特质,甚至必须具备特殊性能,如汽车业所需的功能性纺织品就不同于医疗业。同时,各下游产业如汽车业在採购上游塬料和中游半成品时还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生产标準、成本高低、塬产地规则及总公司的政策等。
因此,若一般纺织品的生产厂商能对其生产技术进行升级,以生产功能性纺织品,或已为一行业生产功能性纺织品的厂商将其生产线扩大至能为其他行业生产产品,将可创造更高附加价值及更高利润,但仍须取决于上述所指各种条件。
来源:全球纺织网
并购在资本市场的魅力经久不衰。据世界服装鞋帽网了解,近日,七匹狼、安踏、贵人鸟等泉州多家品牌传出收购新动向让业界振奋不已。
继上个月3.204亿元投资国际设计师品牌Karl Lagerfeld中国运营实体后,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传出再次出手,欲收购估值为6亿欧元的瑞士奢侈品牌Bally。
据悉,瑞士老牌皮具品牌Bally诞生于1851年,现属于德国莱曼(Reinmen)家族旗下企业JAB的奢侈品分支。JAB 此前已表示希望通过逐个品牌出售,退出JAB Luxury GmbH 业务。知情人透露,除七匹狼外,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以及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都是Bally潜在的收购者,并已经向JAB 报价,但均为无约束力报价。
除了七匹狼,安踏收购新品牌的动向也一直被投资界关注。从去年底以来,安踏收购国际品牌已在业界风传,其中收购PUMA更是盛传一时。安踏在2016年财报也宣称将继续收购国际品牌完成其品牌矩阵的战略蓝图,而9月初,知情人士称安踏集团6000万港币正在收购香港中高端童装品牌小笑牛(KINGKOW)。
今年8月中旬安踏发布2017年半年报,集团创始人丁建忠亦在会议上透露安踏加快收购海外的脚步,未来将引入更多品牌,做到消费者全覆盖,通道全覆盖。
资料显示,小笑牛创立于1998年,主营婴孩和男女童日常服饰,针对中高端人群,资料显示,Kingkow是一个重视海外市场的公司。业界人士分析,从定位看,若将小笑牛纳入旗下,将有助于安踏童装品类的多样化。
近年来,安踏正在“买”来各种服装品牌。2009年8月,安踏以6亿港元收购了百丽国际旗下运动品牌FILA在中国的专营权和商标使用权;2015年,收购了英国户外品牌Sprandi;2016年,与日本Descente和伊藤忠合资成立公司。
七匹狼也加速多品牌布局。上个月公布半年财报,七匹狼宣布3.2亿元收购设计师品牌Karl Lagerfeld中国运营实体。KLGC是设计师Karl Lagerfeld的同名自有品牌,其有个很本土化的名字“老佛爷”。“老佛爷”曾将FENDI推到了高级时装的一线地位,且曾是Chanel、Chloe等国际大牌的品牌设计师,说他是时尚界最有资历的设计师毫不过分,显然他的同名品牌Karl Lagerfeld也一直走国际轻奢路线。
与七匹狼、安踏等选择的多品牌路线不同,同城的另一服饰企业浩沙和贵人鸟选择的则是相关多元化跨界扩张。上个月,浩沙集团董事长施洪流在京宣布浩沙健身完成对超越-诺伯曼的战略投资,超越健身、诺伯曼运动会馆两个品牌将作为浩沙健身的子品牌协同发展。
本月初,贵人鸟公告显示,其拟收购威康健身100%股权的交易失败。但其投资涉足互联网+体育、体育经纪、赛事主办、体育保险、体育游戏、体育健身等多个领域,欲打造“体育全产业链”的构想则渐行渐近。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品牌高达1030亿美元,截至2017年4月,中国企业和个人海外并购规模达到920亿美元。业界人士指出,处于转型升级期的中国服饰业,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展开对外并购策略,无疑是近年服装业界的热点。
来源:全球纺织网
快时尚的兴起,让消费者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入手时装,而更高的弃置率也滋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生产数量庞大的服装在消耗庞大自然资源的同时,把有害化学物质注入土壤河流。含更多聚酯纤维成分的服装本身也会将大量微纤维排入海中,很多只穿过几次的服装被扔进了填埋场。麦肯锡(McKinsey)最新报告指出,2000年~2014年间,全球服装产量翻倍,但消费者购买每件服装的均价和穿着时间均出现下滑。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去年年底曾指出,快时尚是导致浪费、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而以当前的条件,即便是回收利用也难以抵消其负面影响。
目前,时尚行业试图借助科技实现服装由旧到新的循环利用。但绿色和平新近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这一解决方案距离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距离,消费者真正实践所谓的“拜物主义”才是当务之急。
“拜物主义”(materialism)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指相较于精神需求,更注重物质财产。绿色和平借用了 Kate Fletcher 在《Craft of Use》一书中的措辞,将真正的“拜物主义”描述为“从一个认为物质无关紧要的消费社会,转变为真正看重物质的社会——消费者珍视物质和自己所赖以为生的地球。”换言之:在珍惜服装方面,我们的拜物主义还不够彻底。
绿色和平承认,服装行业的“闭环”循环利用非常重要,当前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一些进展。瑞典快时尚巨头 H&M 基金会、香港纺织品和服装研究所(Hong K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Apparel)近期宣布,在分离混纺织物中的聚酯纤维和棉线方面有所突破,这原是难以实现纺织品循环使用的一大难题。
H&M 基金会创新负责人 Erik Bang 表示,材料分离的新方法能让公司在不损失品质的情况下采集聚酯纤维,但棉线最后会变成粉末,这些被分解成粉末的材料也不再具有天然棉的品质。也就是说,这种技术还不能将回收材料便捷地制成服装。
在服装中添加更多的合成化纤织物也不合适,毕竟这些材料是引起海洋和食品超细纤维破坏性污染的主要来源。绿色和平指责Nike 和 Adidas 等品牌使用塑料成分制作运动产品造出了大量海洋垃圾。
眼下及未来,品牌使用的原生材料远远多于回收材料。意大利高级企业战略主管 Chiara Campione 指出:“循环经济是最新一个通用于欧盟和全球的词汇,而这个词汇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虚幻谎言——以为循环利用能修复一个原材料密集型的系统,把不可能实现的 100%可循环当作卖。”
绿色和平指出,当前的关注应该是改变生产和消费服装的方式。关于具体措施,绿色和平的建议包括:
通过提高品质、设计经典款式、提高耐用性等途径,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改变消费者购买快时尚的趋势
通过开发修补、退货、分享、租赁、转卖和定制服务,减少消费者囤积服装的现状
停止品牌在营销和广告中加强用后即丢/快时尚观念模式,推广产品的真正价值,鼓励顾客改变观念
绿色和平的意见看起来并无惊奇之处,但需要品牌和消费者切身做起。遗憾的事,当前的时尚行业并未出现消费速度暂缓的迹象。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