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差异化数字化改变纺织服装行业面貌——
智能工厂让生产更顺畅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实践,泉州纺织服装行业智能化、差异化、数字化日益深入,正在彻底改变这一传统产业的面貌。
近一万平方米的车间干净整洁,自动化生产设备在工人们的熟练操作下有序运行着,地面上AGV自动传送机沿着轨道有条不紊地输送裁剪好的布料,顶部的智能悬挂输送装置则传送着还未缝制好的西裤半成品……九牧王西裤智能化生产车间今年6月份完成升级,形成了智能化、数字化、柔性化、个性化的单件生产作业模式,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0%,年产650万件,新增产值1.5亿元。
“流水作业比以前顺畅,员工减少搬运,库存也减少了。运用新式吊挂,作业节奏加快,产量有了很大提升。效率高了,员工收入也就提高了。”公司定价部经理黄英险表示。据悉,升级后的车间系统打通了从拉布、剪裁、编码到配片、送料、上架、缝制,以及后整、分拣、封箱、入库等全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生产化输送,不仅缩短了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培训时间,还提高了生产快速反应能力。除了西裤,西服、夹克等主导产品也均采用了智能生产线。
这样的智能工厂,如今在泉州纺织服装业里已不鲜见。近年来,泉州市制定实施纺织服装转型升级路线图,着手开展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数控一代”、“互联网+”等工作,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有纺织鞋服企业25家,2016年产值609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值的50%,占全行业近15%。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积极推进纺织鞋服行业制造升级,推进以“机器换工”为重点的智能化、数控化改造,行业中700多家规上企业参与。其中,41家纺织鞋服企业纳入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产品质量、效益大幅提升,2017年上半年实现利润增长27.1%,高于全行业12.5个百分点;人工成本下降14.2%,比全行业降低19.5个百分点。
看点
中高端产品比例不断提升
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一段时间来,泉州市纺织、服装服饰业实现稳步增长,中高端产品比例不断提升。从上半年的统计数字看,全市现有工商登记的纺织鞋服制造企业15280家,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新增3263家,其中,纺织业311家,服装服饰业1763家。
根据泉州市《纺织鞋服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纺织服装业发展目标为:2020年总产值达3100亿元以上,将泉州纺服业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运动休闲产品之都”和“时尚之都”。
下一步,泉州市将着力形成涵盖棉纺、化纤、织造、染整、成衣、研发设计、辅料、营销等领域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以及在专业市场、物流、会展等行业资源配套完善的发展格局。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着力补齐高端面料环节。
来源:全球纺织网
长期作为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传统服装业存在生产水平低下、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知名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时尚、潮流、品质和定制化的诉求。
诚言,“互联网+”给传统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长期作为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传统服装业存在生产水平低下、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知名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时尚、潮流、品质和定制化的诉求。随着智能制造的出现,全面对接消费者成为一种可能,这也使得国内服装业转型互联网势在必行。
智能制造出现使国内服装业转型互联网势在必行
国内服装业的特点与局限
到目前为止,我国服装行业仍然是比较传统的行业。2014年的行业数据显示,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线上规模4200亿,占比19%,同比增长41.48%。传统服装行业生产水平低,知名品牌比较少,高端品牌更少。目前,国产服装品牌数量超过6万个,包括男装、女装、运动装、休闲、内衣、家居服等。
就行业特点来说,传统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行业集中度不高,竞争惨烈,市场竞争不够有序化等。同时,缺乏原创设计和潮流趋势预测的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从生产和销售上来说,供应链生产水平和零售终端管理水平比较低下。为了打破这一困局,太原市迎泽区紫恒服饰商行创新推出了自己的企业网站,突破了行业局限,并实现了产品线下线下同步销售。
紧紧抓住“互联网+”的衣角
消费者在选择服装时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需求,对时尚、潮流,以及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服装品牌以及小众设计师品牌逐渐崛起,品牌和市场细分化的时代来临。同时,紫恒服饰商行是一家资深女装品牌服饰运作机构,14年来一直专注于女装运营,并成功将三彩、迪赛尼斯、丽雪、艾诺斯雅诗四大品牌覆盖山西省各地市、县区,现又成功引进新品牌。
从长期来说,行业创新应以用户体验为基础,把线上引流到线下,也可以把线下引流到线上,逐渐形成一个闭环。另外,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取代传统封闭制造系统,全面对接消费者需求,突破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朱浩清提到示说:“个性化定制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趋势。现在互联网让沟通更容易实现,生产需求也可以高效化和个性化。”
来源:全球纺织网
据马达加斯加《快报》报道,马纺织业已度过2009年后发展缓慢的黑暗时期。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局(EDBM)公布的数据表明,2016年全年,该行业提供或创造了35000多个就业机会,据此分析,五年内此数字或将达到20万。
据悉,2015至2016年期间,马国内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率为12%,相关产品主要出口至欧洲市场。EDBM投资者服务司司长表示,2016年马恢复享受《非洲发展机会》法案后,对美出口量占比为总量的18%,对欧出口占比为69%;2019年,马纺织品对美出口额计划超5亿美元。
马达加斯加政治危机在2009年结束,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马政府并未对纺织行业发展提供过促进政策。根据EDBM的相关规划,马纺织行业或将作为撬动马经济发展的杠杆之一。由此,专门在2016年11月规划“纺织城”项目作为未来的纺织业特别经济区,该区域将在今后积极促进和推动纺织行业的投资发展。
据EDBM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阶段,纺织城计划向全世界出口价值约十亿美元的产品,其中大部分将面向美国市场。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或将有80-100家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及配套公司吸纳20万就业人数。截至目前,纺织城仍处于方案规划阶段。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