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没有延续8月降势,止跌回升。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按人民币计,9月出口1588.1亿元,同比增长5.3%。增长主要是由纺织品带动,纺织品出口599.7亿元,增长17.2%。增长主因在于去年同期受特殊因素影响,同比基数较低,属于恢复性增长,出口额仍未达到2015年同期水平。服装出口下降,出口988.4亿元,下降0.8%。
前3季度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3575.9亿元,增长5.4%,其中纺织品出口5518.9亿元,增长7.6%,服装出口8057亿元,增长4%。
当前影响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外部因素没有明显改善或进一步恶化,整体趋于平稳,预计全年出口与去年持平或实现小幅增长的机率较大。由纺织品带动出口现恢复性增长 三季度累计增长5%
来源:全球纺织网
中式服装是中华文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显性表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通过传统服饰的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因此,无论从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还是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角度,推进中式服装的发展,尤其是倡导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着中式服装是当前重要的时代命题。
但是,当前中式服装的发展不容乐观。中国是服装大国,现有近10万家服装企业,年生产能力为450亿套。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服装产业,生产能力全球第一、出口量全球第一、国内消费全球第一。但中国仍然不是服装强国,原因之一就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式服装及其品牌在世界舞台上影响不够。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拥有5000年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但近代以来西方服饰文化盛行、传统服饰文化势微,当代中国人的着装缺乏民族文化底蕴。中国人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度与显示度越来越高,但外交礼仪场合穿衣类型单一,大多数着西装等西式礼服。有很多国人表示并不愿穿西式礼服,只是在正式场合没有合适的中式服装来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显然没有得到很好满足。
服装的成风成俗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但积极的倡导和引领是必要的。因此,我建议发挥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的引领作用,发挥代表性人群的带头作用,从倡导重要礼仪场合着中式服装做起,逐步形成中式服装复兴的格局。
第一,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以代表性人群为主,带动民众广泛参与。代表性人群包括公务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以及体育明星、演艺界人士等公众人物、本市中小学生等。其中,针对北京市公务人员,可根据日常工作内容界定礼仪场合,明确着中式服装的要求,并规范着装标准。针对北京各媒体主持人、记者、体育及演艺界明星等,可鼓励其出镜时或在重大活动中着中式服装。北京市中小学生校服,可增加中式风格校服,可由市教委牵头,制定激励机制,促进中小学生着中式风格校服。
第二,加大媒体宣传,策划各类活动,使中式服装文化逐步深入民心。可委托北京市行业协会或高校定期举办中式服装展示活动、中式服装国际学术研讨及论坛,委托北京市级电视台策划如中华服饰文化知识大赛等群众参与节目,通过电视、纸媒、网络、新媒体等,宣传中式服装核心价值、服饰传统、着装规范、服制文化、产品展示等。
来源:中国纺织网
近日,记者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型服装卖场及家用纺织品展销会上走访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销售包含石墨烯纤维的纺织制品。业内人士表示,将石墨烯按比例置入纤维中,可以赋予纺织产品远红外、持久抑菌、抗静电、防紫外、吸湿透气等性能。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都积极投身其中,不仅使石墨烯纤维制成的纺织品加速走进人们生活,更加速着中国石墨烯应用的产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纺织应用打开天地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一处展台前,来自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向海内外客商演示最新款石墨烯改性纤维服装的“特异功能”:当试验灯泡正负极经服装表面连在一起时灯泡变亮,而用普通服装测试灯泡则没有反应。
“传统服装与人体摩擦后容易产生静电甚至静电火花,而用石墨烯改性纤维制成的衣物则可以利用石墨烯的导电性避免这一点。如果把这样的服装用作加油站、加气站、危化品仓库等场所人员的工作服,就可以有效防止静电带来的灾难。”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一林告诉记者,除此之外,石墨烯改性纤维还能在智能服饰、运动服饰、军服、医疗用品等方面打造出更多的高端功能纺织品。
据了解,石墨烯最早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提炼出来。他们用微机械剥离法不断将石墨一分为二,最终成功地分离出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即石墨烯),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专家表示,与稀土材料让许多金属材料具有神奇功能一样,普通纤维添加少量石墨烯之后也会产生许多新功能,从而形成唐一林所提到的“石墨烯改性纤维”。从市场反映来看,石墨烯改性纤维正在为中国纺织产品升级打开新的天地。
玉米秸秆变废为宝
T恤、内衣、裤袜、运动装……如今,石墨烯改性纤维制成的各类纺织品正加速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而另一个不能忽视的角度则是,石墨烯改性纤维的制备原料亦与生活越来越近。
石墨烯本质上由碳元素构成,但传统上以石墨为原料制备石墨烯的工艺会产生大量的强酸、强氧化剂废液,难以规模化绿色生产。因此,如何利用廉价易得的生物基质进行石墨烯制备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在此方面,唐一林及其圣泉集团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者”。
“玉米等植物的秸秆是我们生产其他系列产品常用的廉价原料。过去,我们只能利用其秸秆中的半纤维素,大量的纤维素难以开发出理想产品,一直作为废渣处理。后来,我们发现黑龙江大学研究出用椰壳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石墨烯的技术,便开始与其合作研发用玉米芯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石墨烯。”唐一林说,在成功地以玉米芯为原料制备石墨烯后,企业又与相关高校联合攻关,研发出石墨烯分散技术,提高了纺丝成品率,减少了对纺织机器的损耗。
如此一来,作为农业生产生活中常见废弃物的玉米秸秆,成功转身成为可用于量产石墨烯的重要原料,实现了变废为宝。
夯实基础潜力巨大
相关数据显示,山东地区、长三角地区、华南地区、东南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石墨烯产业的聚集区,预计到2018年产业主体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一两年前,中国企业还大多停留在制备石墨烯粉体这一上游产业上,而今年我发现已有上百个企业参与到了石墨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上。”作为“石墨烯之父”的安德烈·海姆认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化进程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中国在石墨烯应用这一领域正在引领世界。
在唐一林看来,过去几年来圣泉集团在石墨烯改性纤维方面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措施以及对创业创新的鼓励。“从发改委的专项补贴,到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支持,再到财税部门的增值税减免优惠,都为我们创造了转型升级的环境,鼓舞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唐一林表示,石墨烯改性纤维加速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不仅让服装更美观实用,而且还为服装智能化提供了材料基础,有望重新定义服装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片新的发展蓝海。
工信部原材料司相关人士也表示,中国石墨烯材料大规模制备量产技术处于领先水平,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与终端用户的组织协调,更好地推动石墨烯改性纤维从产品向商品转变。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