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红利影响下,“宝贝经济”强势来袭,童装市场一下子变成潜力巨大的“香饽饽”。各大商场忙着扩充童装店面积,服装大牌纷纷加码儿童事业部,就连做女装起家的“淘品牌”也开始踏足童装领域意图抢占商机。
小朋友买衣服也认品牌
“阿姨,我要买双‘毛毛虫’!”周二下午四五点钟,正好是小学放学的点儿,读一年级的静静在奶奶的陪同下来到一家耐克童装店,刚一进来小姑娘就点名要买“毛毛虫”鞋。售货员朱国杰看了看小朋友的脚拿过来一双带红色花纹的13C大小的鞋子。朱国杰告诉记者,这样一双鞋子售价469元,不过现在的小朋友买东西也学会看牌子啦!这款鞋是“一脚蹬”,好穿不掉,外形又像毛毛虫一样可爱,特别受小朋友喜欢。有时候新款来了,半个多月就卖断货,补货之后,通知留下电话的家长,刚通知完一圈又已经卖出去一半。
作为店长,小娇已经在新世界百货崇文店的Teenie Weenie工作了四年多,也切实感受到了今年童装市场的暖意。由于季节因素,目前算是整个服装销售行业的淡季,但一天也得卖出去十多件,相比去年同期,销量增加了有10%左右,卖得最好的一种运动套装等不到打折就会卖光。现在春装单品已经多达64个,夏装全部上齐预计也得有八九十种,店里小到袜子、头饰、帽子,大到衣服、鞋子都有,小朋友进来一趟就可以全身换新装。有的孩子从出生就穿Teenie Weenie的衣服,一直穿到最大号都穿不下了才放弃。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店门口特意摆放了小火车,店内的座位也设计得特别宽大,在相对的高度还有个屏幕播放动画片,这样年龄更小的宝宝试衣服时会专注听话。
商场为儿童区腾地儿
对于十月妈咪的店员来说,今年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不用再写业绩下滑的分析说明了。去年由于是羊年,业绩一整年都受到影响,而公司规定只要下滑就得写说明,压力比较大。今年轻松无压力就能完成销售任务,卖得好的孕妇防辐射服销量比去年翻了近一倍。考虑到市场的回暖,店里又新上了一批孕妇专用的护肤品、按摩油、洗发水等周边产品,铆足了劲要把去年的钱赚回来,采访时店员脸上都是藏不住的笑意。
市场变化之后,动作迅速的商场紧跟着就开始扩大儿童区面积。新世界百货崇文店的四层主要是儿童区及床品区,最初儿童区面积和床品面积比例大约是3比1,今年商场会对整个儿童区进行调整扩容,增加童装以及儿童体验店面积,继续压缩床品,两者比例会变成5比1。
根据华泰宏观预测,新生儿人口每年将增加500万至600万,2017年新生儿有望达近3000 万。婴童人数的扩容及婴幼儿用品消费需求升级等因素综合作用将为童装行业带来15%至20%的增长,预计到2017年童装市场容量将达到2541亿元。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80后、90后这些更加注重品牌、具有新消费观念的年轻父母进入生育期,儿童服装业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
淘品牌洋品牌抢滩童装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2015年童装产业报告》,童装产业产值年增长率可达25%至30%,远高于成人服装业。面对如此诱人的商机,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涉足童装市场,想要从家长口袋里赚到更多钱,也在日趋饱和的成人服装市场之外开拓新的业绩增长点。
以往,快消品牌多用俊男靓女服饰吸引顾客,今年王府井大街APM商场的GAP门店却使用了几个小模特来展示新款春装,mini牛仔服、红纱小短裙、淡粉蝙蝠衫件件有模有样,以吸引辣妈们的目光,走进店里整个二楼已经是童装的天下。其他快消品牌如ZARA、H&M、优衣库等也均已推出Kids、Baby系列。
洋品牌加紧童装业务布局,国内品牌也不甘示弱。目前,森马、李宁、江南布衣、红蜻蜓等都已经渗透到童装领域,并看到童装对于收入拉动的作用。根据森马集团公布的消息,其旗下童装品牌巴拉巴拉2015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70亿元,门店突破4000家,童装销售额占比超过32%。公司在2015年业绩快报中也肯定了儿童业务的持续增长对促进公司销售收入增长的作用。
就连从互联网渠道兴起的一些以女装为主的“淘品牌”也开始下沉到童装市场来分一杯羹。韩都衣舍、裂帛和茵曼号称“淘品牌”三大标杆,目前韩都衣舍旗下28个品牌中,童装占据4个,销售份额占整体近13%;被茵曼并购的初语也推出了童装品牌,并开启线上实体店双线销售模式;裂帛则有原创设计品牌童装小裂帛。
至此,童装市场基本形成了线上淘品牌、传统品牌与国外洋品牌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
专家观点:别看不起童装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表示,和成人不一样,童装绝对是快消品,更新换代特别快,家长还是更看重经济实惠、质量好的中端价位产品。中端市场有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投资机会。从政策方面看,全面放开二胎,婴儿出生率提高,童装市场蕴藏了巨大的商机,短期利好母婴市场,未来就是童装市场。淘品牌也好,快消品牌也好,都已经有了服装行业经验,再探索童装市场会更加方便。
也有专家表示,童装市场与成人服装市场相比,在布料、工艺、产品设计、安全性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一旦进入童装领域,企业除了本身技术过关,在质检等方面也要进行严格控制。目前,中国几千亿的童装市场处于极度分散状态,激烈竞争中要站稳脚并不容易。近年来,频繁出现大牌企业童装质量问题,如果盲目跟风进入市场,忽视质量,马虎了事,就会对品牌美誉度造成伤害。
来源:中国纺织网
互联网及社交网络的发展提高了大众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聚集,年轻人开始摒弃“品牌化”追求,而开始追求反映个人诉求的商品和服务。并随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企业经济模式中大产品、大生产和大渠道的成本逻辑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让一切在线,甚至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候,制造行业仍在空谈“产品经济缔造财富神话”只会让自己淹没在市场经济漩涡中。而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技术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回归企业价值本源,完成制造行业产业创新,实现技术标准化、服务标准化、信息采集标准化,实现“大平台、大数据”的中国服装行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战略建设,。
汉狮(服装)集团率先提出“互联网+传统制造行业”的战略思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促进服装制造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更紧密协同,在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管理方式上实现创新,提高制造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而这一举措并不是想简单地颠覆传统行业,而是利用新的数据化手段优化传统制造行业的运营模式及服务模式,给消费者、客户以及企业自身创造增量价值。
中小微制造企业缺乏销售渠道、自有品牌,加工厂在价值链上只从事生产,对下游消费者需求和上有研发设计都不具有掌控能力。“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个性化”逐渐成为消费者需求的主流,制造企业的生产体系必须能“接得住”蓬勃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汉狮(服装)集团提出智能化工厂改造的战略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实现升级转型,还能够加速传统服务也向现代服务业转变,通过“电脑数据裁床”、“云数据中心”及“移动衣橱功能体验车”与中小制造企业连接合作,通过互联网快速数据传导机制,将下游市场需求与上游生产的完美结合,缩短合作地域距离,使中小制造企业成为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服务站点,解决其订单不稳定、设计研发人才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等诸多困难,完成技术与信息数据的协同创新,完成全产业链的合作共赢的在线生产产业带。
汉狮(服装)集团将进一步推动服装定制行业整条产业链合作发展,为中小微服装制造企业如何跨出尴尬局面提供有力的发展依据与案例参考。更将会成为传统服装制造行业发展开创创新的发展合作思路。
来源:中国纺织网
Urban Outfitters公布了2015/2016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销售额微涨,净利润下跌。旗下品牌Free People的销售增长超过分析师预期,这个消息带动他们的股价上涨5.7%。
Urban Outfitters Inc是一个起源于美国费城的时尚和生活方式公司,旗下拥有Free People(主打波西米亚风的品牌)、Anthropologie(消费者群体为年轻上班族)和Urban Outfitters(消费者群体主要为高中生和大学生,Vintage风,价格亲民一些)等子品牌。几个品牌间定位略有不同,不过主要消费者都是年轻人。
截止至1月31日的2016财年,Urban Outfitters Inc.的总销售额为34亿美金,比去年上涨了4%。净利润为2.24亿美金,比去年的2.32亿下降了3.5%。净利润下降主要因为销售额的增长没有跟上成本的增长。
Free People的销售额增加了14.8%达到6.09亿美金,是驱动Urban Outfitters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Urban Outfitters集团下品牌的非服饰类产品,比如说家具和美妆,这些品类的销量都增加了。
根据Buzzfeed报道,首席执行官Richard Hayne在电话会议里将业绩不佳怪罪于这几年没有明显的时尚潮流刺激消费。
他说:“之前一个明显的时尚潮流是十年前窄腿裤的流行,我们随即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窄腿裤:高腰的、低腰的、彩色的、印花的等等……现在的消费者有一整个衣柜的窄腿裤和长上衣来搭配。如果没有一个时尚潮流来驱动消费,消费者就不会延缓在服装上的花销。一个消费的变化才能治愈服装行业的不济。”这些话表现出对迎合年轻人消费心理的力不从心。
除了品牌个性突出的Free People,Urban Outfitter下的其他服饰品牌似乎越来越难抓住年轻人的心。Stifel (一家投资公司)的分析员Richard Jaffe说,北美年轻人尤其是千禧一代在服饰的花费上有所减少:上班的装束和休闲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因此不需要那么多衣服。他们愿意花更多的资源到体验式消费和科技产品上面。而在购买服饰时,他们讲求个性,不轻易追随潮流。
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一两年,几个服饰品牌如Gap和J.Crew都经营得不太好的部分原因。这些品牌比H&M和ZARA贵,新品周期也慢一些。在消费者开支缩减的时候,这些在价格不够友好和个性不够鲜明的品牌,受到冲击比较大。
来源:中国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