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XUANPRIVE宣佐男装发布会在751D PARK第一车间举行。本季设计灵感来自于设计师对当下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的思辨。与日俱增的雾霾与沙尘天气不断地影响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情绪与状态,加之忙碌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整个城市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中。2016秋冬男装系列中,Xuan Prive在取材上选择了更加环保的高级羊毛外观和顶级全麻内衬,在保证款式挺括有型的基础上,强调了天然材质带来的舒适感,从而呼应设计灵感中的核心主题。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亦别出心裁地将在男装设计中难得一见的欧根纱和丝缎材质穿插在整个系列中,用轻盈飘逸的设计细节平衡了秋冬系列向来给人的沉闷与保守观感,不着痕迹地将华丽感融入设计中。
来源:中国服装网
在上海最繁华商圈之一的静安寺,有一栋掩映在高楼大厦中的楔形前卫建筑10 corso como,通常里面的顾客较少,所陈设的大部分是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的服装、家居、珠宝等产品,价格不菲。离这家潮店往东走大约4公里,在淮海中路上有一家国内消费者相对更熟悉的连卡佛。从性质上说,这两家店都是买手店的集大成者,一个诞生于意大利米兰,一个起步于香港。
“国外买服装基本都是逛买手店,对某些设计师有认同感和忠诚度,国内现在的消费还停留在认大牌阶段。”在上周由荷兰领馆方面举行的一场中荷时尚对话上,设计师品牌孵化器平台茉客(Founder of MOCC)创始人黄洁说。
由于没有欧美市场成熟的买手店模式,此前国内设计师更多停留在产业链中上游,在对接市场、触达商业上举步维艰。
似乎一夜之间,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地开启了潮牌模式,办时装秀、签约设计师、做设计孵化器,在电商平台不再单纯依靠流量红利,纷纷谋求时尚化、定制化转型的时候,也恰好给了国内苦苦挣扎的设计师群体带来一丝曙光。
由于洞察到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淘宝天猫、苏宁易购、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均在朝C2B方向尝试转型,为自有品牌和设计师等手艺人提供渠道和市场资源。电商与设计,两者正在商业层面勾兑一场模式变革。
设计师之困
所谓买手店,起源于欧洲,多以街铺的形式存在,店主相当于一个对市场潮流风向把控精准的买手和意见领袖,将不同设计师创作的时装、饰品、手袋、鞋等作品集纳在一个店铺内,满足时尚与个性化的诉求。逛买手店是欧美占社会主体的中产阶级的主流购物方式,是对自我阶层认同的体现。
在国外,这些买手店成为培育设计师的温床。买手们或者采购设计师作品,陈列在店内出售,或者让设计师先将作品放在店内寄售。无论哪种经营模式,对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 “托底”的地方,只要作品被买手看中了,甚至形成了固定的供货关系,设计师就不愁销路,不用承担进店费用和库存压力。
国内知名设计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理事、2015年“金顶奖”得主陈闻最近说,因为产业链成熟,欧洲的设计师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设计环节,不必过多分心融资、市场、渠道等,但相比之下,国内设计师背负了太多渠道、营销、资本等非设计上的负担,需要自己去开拓的东西太多。电商对设计元素的重视给设计师开辟了另一条出路,但目前看这条路还比较难走。
3年前,买手店在国内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经过这两年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崭露头角,眼下买手店在国内号称有200家左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能拿得出手的真正意义上的买手店全国不超过20家。
“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内服装设计师可以算得上风生水起。”黄洁对说,由于缺乏买手模式,国内设计师的境况并不算多好。一个服装设计师从一开始的想法到最后接触市场,中间要经过设计、选面料、打版(将设计草图变成模特身上的立体版式)、生产、品牌化(branding)、渠道等一系列步骤,哪一个环节都不容易。
举例说,由于作品销量小,很多设计师付不起版式价格,拿不到好的面料,更无从找工厂批量生产。现在通常的模式是大设计师找小工厂生产,小设计师在自己的工作室生产,“我们说的工作室或工坊,你可以理解为里面有四五个会做衣服的裁缝。”黄洁说。
对于大多数中国设计师,在上述这个生产链条中,最困难的一环还是渠道。很多人从国外学成归来后,天马行空的设计理想在国内市场现实面前被拍碎,一个普遍的困惑在反复袭扰他们:“究竟谁来买我设计的衣服?”
结合路径差异化
上周,苏宁在上海举行了一场时装秀形式的发布会,这是以零售商起家的苏宁第一次以这种形式对外宣布业务动态。此前,唯品会、京东等电商也曾举办过T台走秀;天猫去年9月更是将秀场放在了亚洲潮流地韩国首尔,在当地举行了一场韩风时尚周,以期更多韩国服装、化妆品品牌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在热闹的走秀背后,是各路电商对设计师资源的跑马圈地。
苏宁目前打算建立一个设计师孵化器,扶持独立设计师;而早在2014年10月,已将服装业务作为公司主业之一的当当网就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合作建立了一个设计师平台,当当CEO李国庆当时对外称要给这个平台投资1个亿,帮助设计师找到作品销售通路。更早之前的2011年,当时以“凡客体”搅动媒体神经的凡客诚品也曾在自家的T恤等产品中大量引入设计师元素。
更多的国内设计师选择在淘宝上开店,为自己的作品寻找出路,这也搭准了电商平台和消费者的脉。一方面,淘宝网在2016年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通过内容消费让更多设计师、网红、农二代、极客人士等手艺人在淘宝上创建自品牌。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对设计师元素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尝试兴趣。拥有自主品牌的陈闻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有一些粉丝建议他将平时的设计手稿放在网站购物页或社交媒体上。
但大浪淘沙,真正想在电商平台上崭露头角并不容易,设计师首先需要适应电商的规则。陈闻曾尝试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杭州一家集成店通过官网渠道销售,但由于流量、实物体验等原因,他并没有靠这个赚到钱。在他看来,电商对设计资源的重视是件好事,给国内设计师提供了另一个接触市场的渠道,但目前看难度还比较大。
为了能让设计师自品牌获得更多曝光和渠道,淘宝开发出旗下包括淘宝头条、社区、爱逛街、有好货、达人淘、微淘等专注于商品推荐分享的UGC和PGC平台,结合优酷、微博等媒体矩阵,并尝试让卖家和工厂直接对接。
黄洁说,眼下国内主流设计师作品的定价通常是,春夏款1000~3000元,秋冬款2000~6000元。这些设计师作品放在电商平台上首先就会遇到定价问题,在她看来,这个价格在网上很难引爆销量,而那些定位在800元以内的作品更适合走电商渠道。
苏宁在这方面则选择了扮演孵化器的角色。3月20日,苏宁云商营销总部副总裁郭冬东说,苏宁计划通过举办一些竞赛遴选优秀的设计师手稿,过程中会通过大数据告诉设计师消费者的偏好(C2B),等设计图出来之后,苏宁去联系第三方工厂、版房等中间环节,后续再与品牌商合作,让品牌商出钱购买设计师的版权。同时,苏宁易购和线下门店提供展示和销售渠道。
这种模式下,设计师不用自己开网店,他们的获利方式是卖设计版权和与品牌商进行销售分成,设计师相对更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上游,这比独自在淘宝商开店既要设计又要运营、营销的模式更容易,但淘宝开店的优势是有可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自品牌。
淘宝和苏宁易购,一个C(平台模式),一个B(商家模式),为设计师提供了两条出路。未来哪一条路径,能为国内设计师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地选择,还有待市场检验。
来源:中国服装网
那些定位高端的本土时装品牌如今很难找到为其“买单”的消费者。即使,它们早年曾经受欢迎过。
比如,时装公司宝国国际(00589.HK)。这家公司日前公布其2015年的全年业绩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其营业额由2014年的18.79亿元下降15.2%,至2015年的15.94亿元,同时盈转亏7200万元。
大众也许对其另一个名字更为熟悉。在去年7月正式更名之前,宝国国际名为宝姿时装有限公司,其核心品牌是女装Ports1961。
出售公司未果
时间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热衷于逛高档商场的消费者一定会知晓宝姿。宝姿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国外品牌。虽然这样的认识也没有错,但并不全面。
按照该公司官网的介绍,这个品牌于1961年在加拿大创立,创始人为Luke Tanabe。1989年时,Luke Tanabe计划退休,香港商人陈启泰家族最终决定买下这个品牌。
1993年宝姿“由外而内”,以厦门为基地,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广该品牌。根据PORTS的发音,这个品牌直接取名为“宝姿”。
毫无疑问,宝姿此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诸多高端的商场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个品牌的身影,其一度被视为国内高端女装的领头羊。
同时,宝姿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俗。该公司于2003年底上市,7年间盈利上升近390%,期间持续高分红,该公司股价从2003年的3港元暴涨至 2008年的31.5港元。不过,而这一价格也成了宝姿的历史最高价。从2010年开始,宝姿的股价便开始了一路下跌。截止3月29日,其股价仅为 2.71港元。
“当前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在2014年财报中,该公司CEO陈启泰坦言,受经济大环境、倡导简朴生活方式以及网购的兴起,奢侈品市场将继续疲软,其将寻找更具前景的机遇。
而这一新的机遇是“卖盘”。2015年5月,宝国国际与东方富海签订卖盘协议,作价4.2亿元出售20%股权,其中先期交易6%股权。同时,在交易声明中称剩余80%股权亦可能在随后以24亿元的价格出售予东方富海。此举当时在行业内被热议,并被解读为该公司可能陷入经营困境,而被迫退出时装及服饰业务。
陈启泰在不久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强调不会退出时装行业,他表示出售股权是为了转战A股。在他看来其公司在港股市场被严重低估。其时,A股正值牛市行情大好。陈启泰表示,不少海外上市的公司纷纷启动回归计划,宝姿也是其中之一。转战A股后参考行业平均市盈率,陈启泰观预计宝姿市值可超过200亿元。
不过,这一表态在A股大跌后就再无下文。戏剧性的变化出现在2015年的10月,宝国国际发布公告称Ports宝姿女装品牌的买卖合同解散,而已经交易的6%股权交易亦被打回,宝国国际将在7个工作日退回东方富海1.8亿元交易款项。
消费者不买单?
“(国内)女装零售在国际品牌竞争下日趋吃紧。” UTA时尚管理集团总裁杨大筠归结像宝姿这样的本土高端女装品牌走衰的原因是,国外品牌的大举进入以及中国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更替,都让这个品牌日益老化。
“至少在2010年以前,宝姿都是商场的宠儿,一些消费者心中的Chanel。”杨大筠回忆起来,但伴随着出境的方便、全球信息“扁平化”的到来,消费者不再被表面信息左右,他们需要真正的国际大牌来消费。国际奢侈品的春天在2005年后在中国野蛮生长。至少,中国人认识了什么叫一线品牌。
杨大筠的说法确实折射了一部分的人的消费观。比如穿衣助手的创始人顾莹樱。
“国内的牌子一件羽绒服卖到1万多元,谁买啊。”这位年轻的创业女性绝对不是没有经济实力购买。实际上,她在25岁前卖掉了一家公司,套现数千万,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她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她只是想不通,国内一些高端女装的定价策略以及其受众群是哪些人。顾莹樱提及有几次为了公司业务去跑市场了解行情,在知道了几个国内的高端女装品牌以及价格后惊呼,“这个价格,还不如去香港买某某牌!”这某某牌说的自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国际大牌的名字。
正如杨大筠所说的,像顾莹樱这样的80后甚至90后的新生代年轻人,他们并不太认同国内本土的高端服饰品牌。这些人的消费观念大约是两个极端,或者是购买实惠的快时尚品牌或者够买知名的国际品牌。在他们看来,一些国内的高价品牌实际上是奥拓卖出奥迪的价格,而本地的土壤似乎缺少了培养一线大牌的基因。
新生代消费群让不少在过去20年里崛起的国内本土高端品牌遭遇到了尴尬和瓶颈。
杨大筠甚至“悲观”地认为,国内本土品牌的奢侈品定位的战略执行结果证明是失败的努力,宝姿是中国女装品牌过去辉煌的缩影,伴随着宝姿的褪色,其他同类的品牌在今后5年都将陆续进入“退休“阶段,顶多“退而不休”扛着。
寻求自身突破
当然也有持乐观态度的行业人士。
“一般客单价在3000-4000元以上的品牌,我们行业里就认为是高端品牌了。”深圳歌力思服饰股份有限公司(603808)董事长夏国新承认,受到短期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近两年的这一行业的行情不佳,早前歌力思的年均增长在20%以上,现在大约是10%左右。“不止高端女装,其他平价服饰的行情也不好。”他补充道。
夏国新认为,如同食物一样,服饰也是必需品。在他看来服装产业是个“日不落”行业,“短期内是有低潮,但长期还是好的。”此外,他并不认同品牌老化的说法,“像国外的那些百年品牌,也没有老化。其实关键还是看产品能不能适合定位的受众群。”
歌力思的策略是瞄准高级职场女性。《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中获悉,该品牌在华南市场的受众大多是企业高管、律师、公务员等,定位的年龄层在30-45 岁。“在这一群体中,我们受到的认可度很高。”夏国新说歌力思要做高端甚至是奢侈品品牌必须有一个多元的集团。这家公司去年收购了两个海外的高端品牌,未来还会有其他的收购计划。“但收购的标的必须是优质的、高端的,与整个集团的定位相符合。”夏国新强调其公司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只会专做时装产业。
而另一家同样定位的朗姿(002612)在这两年的业绩下滑后,则是找了其它的途径来突破。这家公司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收购或者入股一些互联网公司,并宣布未来要向母婴、美容、整容、文体教育等多时尚品类业务拓展,打造覆盖“衣食住行娱美医”生活方式的“泛时尚生态圈”。
上述这些传统的本土高端品牌在遭受冲击后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和方向。结果如何难以下定论。
顾莹樱在对国外成功时装业观察一段时间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做百年品牌、获得人们尊重和市场认可,在开店和拓展规模上必须懂得“克制”。“大规模开拓市场对于高端品牌并不是件好事情。”她说。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