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均有望受益。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不匹配逐步取代内需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刻不容缓。目前,传统行业通过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谋求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更专注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两者均受益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关注纺服行业品牌建设、结构调整及印染、制革等子行业产能出清与产品结构升级情况。
内需进一步释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传统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的背景下,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关注信息、绿色等新型消费升级,住房、汽车、健康养老等大宗消费,以及农村、电商消费潜力挖掘和海外消费回流。纺服行业有望受益农村消费潜力释放及跨境电商代表的海外消费回流。
培育出口新优势、强化海外战略布局。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不断丧失,加快培育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对外经济新优势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改善出口现状。在保证纺织品服装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投资强化海外战略布局,适时引导产业集群走出去才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环保标准趋严,行业内洗牌加速。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在污染物排放上实行严格监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有机物排放总量目标是下降10%以上;在企业管理问题上,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污染成本提升。环保成本增加将加速纺服行业洗牌,重点关注行业内环保优势明显、技术水平先进的龙头企业,短期受益明显,长期优势有待进一步释放。
来源:全球纺织网
当下的中国市场,有这样一条线索:很多“爱国主义者”抱怨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数万亿的消费都贡献给海外,向上找原因,中国的商家在出售性价比差的产品,再向深处分析,国内消费局部供给过剩与需求不匹配。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时习大大提出“供给侧改革”,简直完美。
供给侧改革全称是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以前中国走的是需求侧改革,也就是传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但已经出现局限性。中国过剩的同质化产品淘汰不了,僵尸企业也淘汰不了,市场中鱼龙混杂,大幅降低了市场运转的效率。有可能投入10元钱,最后收入连1元都不到。
美国的“前车之鉴”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开始主导供给侧改革与现阶段中国情况类似。70年代后期,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恶果开始显现—1美元仅相当于0.36美元的价值,房地产形成泡沫,税收居高不下,企业生产进入萎缩。里根政府采用供给学派来刺激生产投资,带动消费。
此举导致后来美国的各产业产生重大变迁。
政府投资占GDP逐步下滑,私营部门成为GDP主要贡献者,也就是所谓的“国退民进”。同时,工业持续萎缩,服务业高速发展,公用事业、金融、教育与医疗、信息通讯、零售业迎来春天。
在零售业,沃尔玛依靠并购和管理保持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由区域型企业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山姆会员店等创新模式都来自于那个时代。
夸张一点说,当下,包括零售在内的中国商业正处于“内困外焦”的状态,很多人都表示看不清行业的未来。
那么,中国的商业市场在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中,是否也能像当年的美国那样突然爆发呢?
尽管寄希望于此,但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不是、也不能生拉硬套“里根经济学”等供给学派的减税和紧缩货币等硬概念。
从大部分消费品行业来看,中国目前并不缺供给,很多甚至面临着同质化过剩的局面。主要是由于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所以,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端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改善的概念。
在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培育新供给、新动力的24条措施中,对于传统产业,文件提出要改造和提升。
“加快推动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全方位提高消费品质量。”
“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计划,鼓励传统产业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转变;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行生态设计,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环节。”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加强计量技术基础建设,提升量传溯源、产业计量服务能力。健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应用机制,支持企业研发和推广应用重大创新产品。”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这24条措施表达的很清楚,改革的前提是“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这就意味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政策和经济的条条框框理解起来总有些“烧脑”。乍一看,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与供给侧不是又矛盾了吗?其实不然,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产能同质化过剩,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提高生产率就能够解决的,供给端的改革需要侧重在供给而非生产。需要从消费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定不能只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否则从需求端出发加大总需求的老路径无法改变。
举例说明,中国有那么多生产马桶盖的企业,但供给侧改革需要这些企业最终能生产出像日本马桶盖一样质优价廉,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现在把目光转向纺织行业。近几年,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规模增长过快等因素导致服装行业普遍出现库存过高、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公司老板跑路或破产的情况出现。
根据同花顺平台提供数据统计,以2015年中报为例,在82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中,有61家公司的商品库存金额超1亿元。其中,海澜之家、华孚色纺、报喜鸟等10家上市公司的商品库存金额超10亿元。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表示:“供给侧政策的推出对于纺织服装业去库存和去产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一,供给侧政策提倡进行有效投资,将促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能计划,避免盲目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其二,政策表示要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完善质量监管体系,这对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有很大帮助;其三,政策还强调创新,创新是企业去库存的重要途径。”
以前,企业怎样清库存?最常用的就是通过不同渠道出售打折商品,互联网曾经一度沦为企业清理库存的“圣地”。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中毒更深。
供给侧改革下,企业如何运作?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能,目前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处于产能同质化过剩状态,企业不能依赖通过扩产提业绩;其次,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升级,走品牌化道路,提高利润空间;最后,增强创新力,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可以预见,供给侧政策发布之后,大中型服装纺织企业将因此受益。中低端产品泛滥的纺织服装企业要如何自处?
第一,需要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向中高端升级,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需要以质量促销量;第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第三,完善企业的服装管理、运营体系,与市场更好对接;最后,要理智看待市场的重组与兼并,从大局着眼,找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路线。
如果供给侧改革成功,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步伐将会更加轻快。现在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多靠投资、收购等手段,虽然成效不菲,但很难凭借自己的产品去国际上抢市场,服装品牌亦然。
以至于当下,中国在国际上依然顶着“加工厂”的帽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口号已经呼喊了很多年,虽然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但从国际市场看,收效甚微。
供给侧改革后,中国品牌的产品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品牌的形象也能更好地树立。届时,二流的国际品牌到中国市场却能享受一流品牌的待遇这种事情,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来源:全球纺织网
近期,中国轻纺城传统市场春夏针织面料挂样花式品种增加,现货上市量局部增加,成交批次有所增加,营销依然活跃,价格基本稳定,局部稳中有升,整体市场成交量继续攀升。
近期市场,以涤纶FDY、DTY为主原料织制的薄型、中薄型针织拉毛绒、针织磨毛绒、针织罗纹条、针织T恤布等染彩面料有光、半光、无光产品互动,大红、紫红、漂白、深黄、米黄、浅黄、桔黄、深兰、天兰、草绿、翠绿、湖兰、棕色、特黑等深浅色泽面料各有中小批量成交,部分浅彩、艳彩色调产品成交批量较大,天兰、草绿、漂白、深黄、米黄、桔黄等色泽销售态势良好。涤纶150DDTY/96F针织染色单面轻拉毛单面摇粒绒门幅160CM、200克/平方米浅灰、米黄、橘红、翠绿、宝兰、深兰色泽面料局部中批量发货。
连日来,针织纬编类涤纶FDY有光薄型平板布、平针布和CVC拉架特黑、大红、玫红、粉红、天兰、草绿、翠绿、浅兰、湖兰、漂白、茄青等色泽品种成交批量较大,针织经编类涤纶FDY鸟眼布、网眼布有光、半光、无光品种互动,米黄、深黄、桔黄、天兰、深兰、漂白、本白、翠绿、特黑、湖兰、草绿、墨绿等色泽品种成交相对较多,有光、半光品种对口客商以中小批量下单为主。
春夏涤纶FDY、DTY75D—120D针织纬编T恤装、运动装和泳装类两面弹及抱氨纶四面弹销面继续铺开,现货成交批次有所增长,认购花型品种明显增加。因对口客商认购有所增加,老客户来电来函成交增长。对口服装生产加工企业采购商小批量多品种搭配成交增加,创意花型面料以以中批量成交为主。外贸订单以中小批量下单为主,整体市场各类春夏针织面料成交较前期明显增长。价格基本稳定,部分创意花型面料价格稳中小涨。
以制作女性春夏装为主的针织纬编T恤布、运动装和泳装类两面弹、四面弹印花与染色、绣花品种互动,印花面料成交逐日增加,部分布业公司和规模性经营门市发货迅速,新颖花型面料内需外贸时有中小批量兼具性成交,部分外贸服装生产厂家开始以多种花型搭配放量成交,价格基本稳定,部分创意花型面料价格稳中小涨。
来源:中国针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