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国内纺织行业传统淡季到来。2015/16年度棉花现货资源消耗殆尽,本应清淡的棉花市场受郑棉期货、国储棉竞拍成交价大幅上涨的影响下,国内棉花市场一片涨势,棉价主流价位接连刷新。尤其是在优质棉缺口的支撑下,疆棉现货高价已突破15000元/吨,较5 月初上涨1500元/吨,涨幅达12%。虽市场供需基本面无明显改善,但国储高成交率、期棉强势拉高以及新年度的供应缺口均成为市场的“推手”。
从2月份郑棉低点破万元再到4月的8天4个涨停板,把萧条的棉花市场再度推到了风口浪尖,郑棉的大幅拉高对现货市场“推手”作用明显。6月上半旬期棉 “慢牛行情”,虽现货量少、国储高成交整体呈现偏强利多支撑,但淡季刚需棉价缺乏拉涨基础,在多头、空头博弈下6月底棉价震荡幅度加深,尤其进入7月份,人民币贬值预期、国家抛储政策“饥饿营销”、天气因素等被各种利多题材充斥,与现货市场需求平淡形成极大反差。
从国储棉方面看,自5月3日启动国储棉轮出以来,市场持续高位成交,5月当月国储棉轮出保持了超97%的高成交率,至5月底30万吨进口棉全部投放完毕。6月份以来,国储棉投放全部为国产棉,国储棉的成交量和成交价格也呈现些许波动,但成交量依然处于高位。截至7月11日,2015/2016年度储备棉累计计划出库124.04万吨,累计出库成交121.40万吨,成交率为97.87%。其中,国产棉累计成交91.77万吨,成交率97.78%;进口棉累计成交29.63万吨,成交率98.16%,累计成交平均长度为28.3mm,成交平均价格为12479元/吨,累计成交776家。
从轮出数量来核算,启动初期国储棉的外放量基本能保证每天3万吨的水平,但伴随出库、公检等问题的牵制,外放量有所缩减,截至目前日均放量2.4万左右。从国储棉的销售底价来看,仅有两周底价出现微幅下调。目前(第十一周)国储销售底价上涨至13053元/吨,与启动首周价格相差1032元/吨,且优质资源加价明显,最高加价4400元/吨,实际成交均价触及14143元/吨。
在目前传统淡季下,终端纺企资金、成品库存销售缓慢均限制纺企竞拍力度,目前贸易商的参与度占比较高,纺企维持随用随采。据笔者了解,伴随原料价格拉涨,纺企利润值呈现明显下滑。河南某5万锭纱厂反映,由于国储棉竞拍加价和成交价高开高走,2015/16年度棉花现货报价上涨更加夸张,纺C21S、C32S、C40S纱不仅没有利润反而有500-1000元/吨的亏损,纺企为了完成订单,只能加价从贸易商手中争夺国储棉,但库存略高纺企多以消化库存为首位,对棉纱拉涨仍显的有点“力不从心”,短期终端市场对高棉价的观望情绪加重。
进入7月份,国内2015-16年度新棉销售基本结束,轮出国储棉基本成为国内棉花资源供应唯一渠道。据推算大量的疆棉新花到内地市场普遍要11月份左右,而抛储基本在8月底结束,中间将有2-3个月空白期,纺企均在目前抛储阶段备足相应的库存,目前的抛储量整体相对需求而言是不够的,且前期贸易商均低库存运行,在市场可能好转下也有补货操作需求,因此近期整体棉花市场向好趋势延续。预期短期内市场储备棉竞拍热度不减,轮出成交量价将持续高位运行,皮棉现货高位运行基础仍在,继续密切关注储备棉轮出情况。
来源:全球纺织网
6月27日,首期精梳技术研修班在中原工学院顺利开班。借此机会,记者就目前精梳技术面临的挑战,精梳机发展趋势,精梳设备如何满足高速、智能、节能要求等话题采访了中原工学院教授、精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任家智。
1精梳产品大众化趋势明显
记者:近年来,精梳纱占纱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任家智: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舒适、美观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面料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这跟精梳工序的任务也是分不开的。精梳具有几大任务:一是排除短纤维,它可以排除生条约40%~50%短绒,从而提高纤维的长度和整齐度;二是可排除生条中约50%~60%的杂质,10%~20%的棉结;三是使条子中纤维伸直、平行和分离,梳棉生条中的纤维伸直度仅为50%左右,精梳工序可把纤维伸直度提高到85%~95%,有利于提高纱线的条干、强力和光泽;四是并合均匀、混和与成条,例如梳棉生条的重量不匀率为2%~4%左右(生条5米的重量不匀率),而精梳制成的棉条重量不匀率仅为0.5%~2%。综合这两方面,精梳纱的比重逐年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者:那么精梳技术较以前遇到了哪些挑战呢?
任家智:近年来,精梳产品大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首先,棉纺原料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10年我国棉花用量为636万吨,化纤用量为843万吨;而 2015年我国棉花用量为657万吨,化纤用量为1260万吨。从2010年到2015年,化纤占比是逐年上升的。同时,从2011年~2015年,机采棉的应用也逐步扩大,估计2016年我国机采棉面积将占总播种棉面积的90%以上。此外,精梳纱粗支化、用棉低级化的趋势明显。精梳用纱向三级棉、四级棉等低级原棉扩展,棉花品级下降,精梳纤维长度变短,有时仅22毫米。精梳纱平均纱支也由2005年的32英支变为2015年的24英支。这些都对精梳技术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2精梳机趋向功能性差别化
记者:针对这些挑战,精梳技术有哪些改进?
任家智:针对这些挑战,精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改进。2015年12月,中原工学院与国内精梳机龙头生产厂家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按照该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智能精梳机及功能性差别化精梳机的研发。其中的功能性差别化精梳机就是针对当前化纤、机采棉、麻等用量逐年增多的现状推出的对应机型。
如化纤精梳机就是针对化纤纱线生产需要研发的。化纤由于整齐度好,没有杂质、棉结,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精梳。我们调研发现,做高端化纤纱的厂家对纱线品质要求和布面风格要求很高,现在我国的化纤纱水平无法满足。通过精梳,不仅可以提高纤维的伸直度、平行度及分离度,减少了并丝和残留的少量杂质,而且能够提高纱线的均匀度,改善面料的手感和风格。化纤精梳机的研发涉及到了精梳分离驱动机构的开发、分离结合参数的优化、梳理专件的开发以及精梳给棉、牵伸工艺的优化等。
另一种功能性差别化精梳机是机采棉精梳机。机采棉与人工采棉有很大不同,机采棉轧花工艺流程长,棉结、杂质、带纤维籽屑、软籽皮的数量较多。疵点(带纤维籽屑)比人工采棉增加3倍以上,在梳棉机上难以清除。精梳方式可以解决梳棉难以清除的带纤维籽屑、杂质及棉结,提高纤维整齐度。与之相关的精梳加工关键技术包括梳棉、精梳落棉及除杂的合理分工,精梳加工的低落棉技术和精梳锡林等专件的设计开发。
此外,还有棉麻混精梳技术。棉麻混纺纱一般采用短麻,麻的混纺比例为30%~50%。因麻纤维成网困难,一般采用开清棉混合。采用精梳工序可以有效排除短纤维、棉结、杂质,提高纤维的伸直度、平行度及分离度,以提高可纺纱支,生产高档棉麻面料。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是如何解决两种混纺纤维落棉比例差异的问题。
3高速、智能、节能是发展方向
记者:随着用工、能源成本的不断提高,精梳设备在智能化、节能降耗方面有哪些提升?
任家智:高速、高效、节能、智能化是目前精梳机的发展趋势。精梳棉卷的自动运输、自动上卷、棉卷自动接头、工艺参数的自动优化、精梳条质量的智能检测及自动控制是减少用工的有效手段。中原工学院与凯宫合作的智能精梳机系统将在今年10月的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展出。该系统能够根据精梳机和条并卷机产量的需求和匹配情况自动将小卷运到精梳机上,并完成自动换卷、自动生头,可无人操作正常开车。实现了条并卷机自动连续生产和精梳机的搬运,从而达到自动化的需求。
而针对精梳技术的节能降耗,可以采用优化方法,减小精梳机驱动机件运动的加速度及机件重量,这样不仅能节能、降噪而且还可以减小机器振动,是提高机器运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记者:您认为,国产精梳机与国外先进机型的差距在哪儿?
任家智:国产精梳机的设计理念已经非常先进了,我们会根据不同的纤维原料设计功能性差别化精梳机,而国外只生产棉型精梳机。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外的基础材料非常先进,在这方面国内差距非常大,一台精梳机由几千个零部件组成,国外的用几年不坏,国产的用用就坏了。如发动机,技术层面早就实现了突破,但是使用寿命远不及国外产品,就是材料不过关。另外,国内的工人素质、装配精度跟国外也有很大的差距,这些精梳设备厂家感受最深。国产精梳机要想赶超国外产品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来源:中国纺织网
最能反映经济实力的核心数据是财政收入。今年上半年,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的财政收入增长超过20%!
数据显示,今年前6月,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经济稳健向好,“含金量”越来越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53亿元,同比小增3.97%;而全口径财政收入同比猛增22.09%,达到29.7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飙升23.89%,达到13.9亿元。
苏州市吴江区委常委、吴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盛泽镇党委书记范建龙说,盛泽上半年的发展数据比预想的还要好!供给侧改革,改出了发展的更高品质,激发了我们打造“丝绸古镇、纺织名城、面料之都”的信心和激情。7月6日,人民日报派出采访组专题调研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的供给侧改革。
2015 年上半年,吴江高新区(盛泽镇)2500家纺织企业中占比4%的近百家企业,因为偏离纺织主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大步投资,出现金融风险。某企业一贷款项目,当年有18家企业为之担保,因为连带责任,担保企业法人不能坐高铁乘飞机等,正常经营受到影响。今年以来,当地企业界吃一堑长一智,没有新增一例金融风险,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供给侧改革上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研发新产品、创品牌创新销售方式等,效应明显。
去年以来,吴江高新区(盛泽镇) 一大批企业着手设备更新换代,京奕特纤、世祥科技、鑫凤织造等今年都换了世界先进的涡流纺织机;产品30%出口意大利的汉通纺织,每年都新换机器;福华织造今年又从日本引进一批最先进织机,每台30万左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盛泽工业技术改造投入资金12.39亿元,同比增长68%,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一项项有配套政策的供给侧改革也正快速推开——近两年内,盛泽将削减不少于20%的喷水织机,从现有近12万台减到10万台以内,腾出产能,发展无污染针织产业等。将盛泽现有30家印染企业全部导入印染集中区,提高废水处理门槛,严格环境管理,让盛泽水和大气环境彻底转好。
研发时尚新型面料,时下在盛泽已成潮流。今年是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立30周年,一大批企业研发面料参加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时尚面料企业越来越多,桑罗、上久楷、罗曼罗兰、如意屋等数十个丝绸服装和家纺品牌纷纷面世,构成绚丽风景线。
盛泽鼓励各种力量整合发展元素。楚星集团是个外来企业,研发能力强,但没有生产车间,每每开发出新品,就地选择企业生产。盛泽不少大企业为楚星配置专门办公区,方便其技术团队“进驻”。记者见识了一款“寇奇”品牌新品——超仿棉,原料是化纤,在纺纱中加入一些成分后成为改性涤纶,手感柔软,和纯棉难以区分;化纤织物一般每米10元以下,但超仿棉价格立马翻番,每米达二三十元。围绕“寇奇”,楚星推出数十款花色,供不应求。每研发一款新型面料,楚星马上以品牌形式推向市场,凭借独特经营发展理念成为纳税大户。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