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纺纱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智能工业时代,智能化的机器正在替代工人,纺织工人也将步入与智能机器争夺工作机会的境地。
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联合开展的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最新结果显示,鉴于过去10年实际薪资增长了一倍以上,制造业者正采用自动化技术、投资研发、新添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而近日,记者在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生物质再生纤维材料智能生产车间也恰好看到,宽敞整洁的车间里,保持着恒温恒湿的工作环境,一台台高速运转的自动化机器代替了原先成排的纺织女工来回奔波的忙碌场景,有的只是寥寥几个工人在巡视和简单操作,上述这些都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纺织产业的印象。
据公司副总经理吴建坤介绍,受益于智能装备投入与工艺流程改造,原来100多人干的活现在只需要20人,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而且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也更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智造利器”的产品。该生物质纤维车间引进具有在线监测功能的德国清梳联和并条机、细络联型青泽细纱机,日本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等一大批全自动化、国际领先的智能设备,实现了并条喂料、转速,细纱转速、黏度,自络筒接头、输送等环节的自动化控制。智能车间通过数字信息技术集成运用,MES、ERP等管理系统实现智能车间信息化与ERP数据的完美集成。
智能车间里,“生产全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在线监测信息化”,吴建坤介绍,每一个纱锭都会通过传感器联网,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生产线上每个纱锭的情况,大大节约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整个过程保持高度连续性,减少人工接触纱线的机会,成纱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稳定和提高,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公司董事长沈培荣坦言,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还按照老办法去做,必然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这样的形势使得震纶棉纺高层意识到:智能制造是传统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是你想不想做,而是市场和环境逼着你要这样做。降低成本,向智能制造寻出路,智能制造可使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希望以智能化对冲人工成本高企,‘人用得越少越赚钱’成为纺织业难以回避的现实,纺织行业今后的专业工人会越来越少,而不减少用工提高生产效率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是转型升级基础里的基础,没有其他途径。”
用工量和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和附加值提高、产能扩大、产品质量更有保证……这一步棋带来的效益是全方位的。沈培荣举例说:“2005年,公司万锭用工130人,现在生物质万锭用工35人,涡流纺的万锭用工只有15人。每年每万锭实际降低用工成本约350万元。以前,拔纱管工序均需人工操作,现在,每台机器上都安装了机械手,可以一次性把1200锭纱管全部拔下来,又通过机械手把空管一次性全部插上去。”
“设备的更新也带动了工艺的进步。以前,我们的产品以普通的环锭纺为主,如今,我们紧跟纺纱技术发展趋势,采用了赛络紧密纺工艺。同样的粘胶纱线,与普通环锭纺的纱线相比,赛络紧密纺的纱线一吨可多卖3000块,产品出口全球纺织高端市场,许多国内外一线品牌都是震纶的长期客户。”吴建坤说。
自2008年起,震纶棉纺连续几年每年拿出1亿多元投入生产设备改造,引进德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先进纺纱设备,建成了震纶生物质智能车间。
经过几年深耕,震纶棉纺已基本实现车间全面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目前,震纶正在打造国内化纤产业全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生产的样板工厂,公司的蛛网系统监控软件将投入使用,这个系统就像蜘蛛网一样,把各处机台连接起来,生产流程可全部实现在线检测,建立可视化智能主控系统,实现机台间的数据互通和集成管理。公司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传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车间环境智能监控、资源消耗智能监控、设计开发与生产联动协同的智能化纺纱工厂。
沈培荣表示,当前纺织产业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公司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为重要抓手,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以智能化技术装备为支撑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来源:全球纺织网
资料图
英媒称,德国企业JackWolfskin中国区负责人表示,中国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推动冬季运动发展的行动,将帮助户外品牌在中国实现比整体运动服装市场更快的销售增长。
据英国《金融时报》7月17日报道,虽然中国绝大地区缺雪,投资者却并不受影响,公共和私人投资大量涌入滑雪场。北京方面力求到2030年开设1000个滑雪场,几乎在现有基础上翻一倍。
“对每个人来说,冬季运动都将成为大热门;这是下一个前沿市场,政府发展冬季运动的雄心将创造巨大的推动力。”JackWolfskin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吉拉尔·德哈斯说。
报道称,据估计,以哥伦比亚和北面为首的外国品牌控制了中国冬季运动服装约70%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规模大约为200亿元人民币。
德哈斯说,消费者正开始投身登山和健行等户外运动,这促使JackWolfskin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增长逾15%,这些增长主要来自于一线城市。
相较之下,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去年中国总体的运动服装销售额增长11%,达到1870亿元人民币。
报道称,旗下拥有北面和范斯(Vans)品牌的VFCorp表示,在2021年前将专注于投资中国。VFCorp董事长史蒂文·伦德尔今年3月在公司年会上誓言,要“帮助这些新的消费者尝试冬季运动”。
中国运动服装公司也在该领域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分析师们表示,冬季运动的崛起是小众运动在中国兴起的趋势的一部分,原因是消费者希望能与众不同。“运动服装正变得日益专业化,”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的马修克·拉贝说,“越来越个性化和爱冒险的消费者正选择更多的小众运动。
报道称,由于中国的劳工薪资上涨,阿迪达斯等更大型的运动服装公司已经把生产从中国转向其他地方,但德哈斯说,由于中国的消费者群体正在扩大,JackWolfskin正考虑将生产转向中国。
来源:全球纺织网
日前,总投资额5600万美元的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三万锭全流程智能化项目在昌吉建成投产。同时,现代化棉纺生产车间正式上线。这也是国内首个全流程智能化纺纱项目在疆正式投产。
在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现代化棉纺生产车间,依托最先进智能化传输系统,实现了从原料—半制品—成品纱线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其中自动打包系统,更是实现了成品筒纱的运输、堆垛、缠膜包装、称重、贴标的完全自动化,也使得成品包装这一传统、繁琐的工序变得简洁、高效。
此外,该生产车间还上线了集成信息监控系统平台(IMS),使车间内部的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实现互联、互通、互动,达到智能化。IMS是车间实现“互联网+”的核心,通过它能实现生产过程实时调度、设备状态与效率在线监控、产品质量线上精准把控、车间环境智能监测、设备与生产联动协同的信息化等。
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阳介绍,受益于三万锭全流程智能化项目,企业不仅生产车间减少三分之二的生产力,生产效率也提高三倍,而且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也更高。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总经济师王树田说,纺纱智能化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方向,昌吉溢达三万锭项目是国内首个密纺纱线全流程智能化项目,其对于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新疆而言,将整体提升新疆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近两年,面对下游需求疲软、产能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国际纺织产业大转移等纺织行业新常态,我国棉纺织行业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根据规划,到2023年,新疆将建设中国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最大的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同时把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中亚时尚之都。
来源:中国针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