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威娅纪”杯辽宁省服装制版师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暨颁奖礼昨日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图为竞赛总决赛现场。
定制,作为服装行业的高端领域,一直在时尚快消品的“反面”,如果在欧洲一间传统的裁缝店定制一件贴身合体的西装,经常要等上8周到12周的时间才能交货。而记者在大连服博会现场了解到,目前在大杨集团定制一套西装,海外客户最快6天就能收到产品,大连企业正在让服装定制成为“快时尚”。
随着服装消费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单量单裁的服装定制业务升温,国内很多服装企业从这种新兴需求中看到了转型发展的机遇。然而,与传统的服装定制需求并不完全相同,通过互联网下单的年轻消费者需要速度更快、同时也能负担得起的服装定制服务。正是针对这种新兴需求,大杨集团提出打造服装定制的“快时尚”,而定制也是大杨集团在今年服博会上的主题。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介绍,传统服装定制交期长、价格高,一般定制高级西装的价格在5000美元左右,而大杨的平均价格在800美元至1500美元之间,客户最快6天就能收到产品。
如何让定制“快”起来?胡冬梅表示,一方面要靠信息化技术。服装定制最大的难点在于合体度,定制一件西装就是一个特定的版型,而定制的服装数量足够多之后,就可以积累各种各样的版型数据,差错率也会越来越小。现在,大杨集团针对美国东西海岸市场的产品版型不同,在国内市场针对长江南北市场的产品版型也不同,靠的就是后台版型数据的积累。大杨集团今年的服装定制将达到40万套,这种规模本身就是优势,很少有企业能完成如此庞大数量的定制业务,同时也将积累大量的数据。
另一方面,要靠智能化的生产。目前,在大杨集团的生产车间中已实现了机器人智能传送,而这只是大杨集团智能化改造的第一步。在大杨集团厂区,一座全新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正在紧张施工中,并计划在明年年初投入使用。其中包括智能仓储配对系统,一个客户的西服、衬衫、裤子可能在不同的生产线生产,而该系统可将订单配套打包,提升效率。在剪裁环节,相比批量生产,服装定制的智能化难度更大,而由于西装工艺复杂,智能化则是难上加难,大杨集团也正在与智能化设备厂商合作研发设备。
生产环节之外,“快”起来还需要前端的准备和后端的服务。胡冬梅告诉记者,前端的面料供应商平台与大杨的平台是连接的,如果面辅料库存不足会立即补货。同时,客户还可自带面辅料,由大杨进行定制,依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叠加提升竞争力。目前,大杨服装定制订单90%来自海外市场,但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来源:中国纺织网
德勒最近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了各国20-30岁的年轻人的奢侈品消费习惯,中国的消费者在不少方面都与西方的同龄人有所不同,也有些出乎人意料。
1.喜欢从品牌官网而不是社交媒体了解时尚趋势
虽然微博上的大V和微信上的时尚公众号总是热衷于讨论各种流行趋势、明星穿戴,但报告显示这些社交媒体并不是中国年轻一代了解流行趋势最主要的途径,比例只有15%,时尚杂志和品牌官网在他们心目中更有权威性,超过35 %的受访者将这两者作为获取流行趋势的主要来源。
这一点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报告指出,其他国家的千禧一代更多地是从社交媒体上了解当季潮流。
2.消费更理智
虽然网购催生了一批“剁手族”,但在奢侈品方面,中国的年轻人还是不容易头脑发热的。尤其是涉及到属于“必备品”的东西时,他们往往更谨慎,而且更倾向于在实体店购买,这一比例高达六成以上。这又与西方同龄人有所不同,后者有不少选择在线购买,这可能与当地更发达的奢侈品电商有关,毕竟这一产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受访的中国消费者表示,选择实体店的主要原因是可以“触摸到产品”并进行试用,而奢侈品店独特的购物体验也是另一大原因。
3.不太为定制商品和服务买单
“体验式奢侈品”和“个性化”是近年来奢侈品行业的流行词,但德勒表示中国的千禧一代对这两项服务兴趣不大。
与西方的年轻人相比,他们为定制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的可能性更低些,只有40.6%的人表示“完全愿意”为此支付更高价,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七成,英国和意大利这一数字分别为56%和61.6%。
而在涉及到送礼时,中国的年轻人也不怎么考虑那种“体验式”的产品,比如豪华酒店、高档餐厅等。
德勒将这一现象归因于市场的成熟度,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尚未培养起“为奢侈商品或服务支付更高价格”的消费理念。
4.重视质量和独特性
质量是各国千禧一代在选购奢侈品时最为看重的因素,“当消费者可能买一个更实用的商品时,质量会构成他们购买奢侈品的一个助推力。”报告中如此写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的千禧一代尚不习惯为定制产品买单,但他们比西方的消费者更在意“独特性”,一个有故事的产品也是加分项。
5.品牌忠诚度更高
中西方年轻消费者在对待奢侈品方面另一大显著差异是品牌的忠诚度。按照报告的说法,在奢侈品市场更为成熟的西方,千禧一代的品牌忠诚度更低,有1/3的美国和欧洲消费者表示他们会购买多个品牌的产品,但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了一半。
来源:中国纺织网
“中国时装设计正处于其最好的时代,特质化品牌未来将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并让中国的服装产业发生质的改变。”magmode名堂主理人蔡崇达在日前北京举行的品牌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时装品牌洗牌已经开始,在未来个性化消费需求不断高涨的背景之下,原有“供应链品牌”和“渠道品牌”红利期将结束,特质化的设计师品牌将占据未来中国服装市场。中国迎来服装品牌洗牌阶段”。但在收获1到100的丰厚硕果之前,必须先完成0到1的转变。
名堂同时宣布获得由凯辉基金旗下凯辉创新基金领投,创新工场跟投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
事实上,凯辉不仅注入资金,也正在协助名堂完成第二步的布局:让世界级设计师为中国设计。 凯辉基金创始人及董事长蔡明泼认为:“目前中国现有市场上的许多产品和品牌都是单品牌的公司,在市场、运营等方面都是初级、粗放和雷同的。而随着消费者分群的不断细化,特别是新一代中高端男性消费群体在不断的增长和成熟当中,他们消费能力强并注重品质,对不同场合下的着装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追求。”
品牌最终是人内心特质的表达和呼应,中国和上个世界7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类似,经历代工出身的供应链品牌和营销出身的渠道品牌,开始迎来了对能表达自我个性的具有文化特质的品牌的渴求。
蔡崇达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提出,传统服装公司通常需要几年才能孵化一个品牌,成立仅22个月,名堂完成了一个集合店品牌和四个独立品牌的孵化。不仅作为品牌孵化器的名堂集合店占据三里屯太古里、成都ifs、上海新天地等中国时尚地标的核心位置,其孵化的单品牌,也各自开始了在北京朝阳大悦城、成都太古里等中国顶级商圈的布局。
当传统男装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日益变化和新中产阶层的强势崛起时,拥有不同视角与思维的品牌将在激烈的赛道中成功超车。 蔡崇达分析认为,服装品牌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供应链品牌、渠道品牌和特质品牌。中国此前的服装品牌,还没完成消费者对服装的一大核心需求——个性和内心特质的表达。中国服装一年生产几亿件,但大部分服装公司出身供应链或者渠道,没有内容意识和能力,没有呼应人内心需求的能力。
未来的服装公司,甚至是专注消费的公司,必须具备内容能力、商业能力与产业能力。消费升级的关键,在于在满足物质性功能后,同时满足人的内心需求。蔡崇达强调说:“未来需要的服装,不仅要满足人的穿着和应用场景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自我表达的精神需求,越来越是文化产品。然而,设计师从秀款到成衣品牌,需要经历精神特质和审美的体系化、商品系统的专业化、供应链的高效化、渠道和运营的准确化等挑战,这便是magmode名堂自觉承担的责任,也以此为推进中国时装产业的切入点。”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