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是我国纺织行业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年产量约4422万吨(2015年1~11月)、占国内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份额高达82%的化纤产业,如何切实有效地贯彻这两大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值得指出,“十二五”期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等部门的推动下,依托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这一创新型活动,“中国纤维”这一公共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大大提升,入围企业和行业的利润率也得以提升,从而为化纤行业实施 “供给侧改革”和“三品”战略、依靠“软实力”驱动转型升级作出生动实践。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指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要改善供给,引导企业生产出更好的、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三品”战略则强调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回顾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走过的历程会发现,发布活动非常契合这两大发展战略。“我国一直致力于打造和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活动推出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中国纤维’品牌,提升‘中国纤维’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而只有‘中国纤维’强,才意味着中国企业生产的化纤产品是最好的。同时,活动的创办,就是致力于引导企业改善产品供给,再对照‘三品’战略,更是完全合拍。可以说,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就是‘三品’战略在纺织行业的具体体现。”端小平这样强调道。
诞生承载重要使命
不同于服装服饰、家纺等终端行业可以通过在各大城市的主流商业街、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广设店铺等方式打造品牌,化纤属于上游原料行业,并不直接面向消费者,采购其产品的为纺纱和织造企业,因此化纤企业和产品如何融入流行趋势,如何打造品牌,实在是考验着行业的整体智慧和创新能力。
从国内化纤行业此前多年的发展模式和轨迹看,品牌“魅力”对于大多企业辉煌成就的取得并未凸显明显价值。
“十五”、“十一五”期间,虽多次面临波段性周期调整,但整体看,中国化纤行业依靠产能和规模驱动,在世界化纤市场可谓上演了一出“神话剧”,行业各项指标年均两位数的增速实在是稀松平常。例如,“十一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13.7%,化纤产量年均增长13.2%。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63.4%提升至2010年的70%。
但“十二五”以来,国内用工成本等各种要素成本刚性上升,化纤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加之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化纤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PTA、粘胶等分行业的产能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涤纶、氨纶、锦纶等几类主要化纤产品的价格整体处于下降通道,企业赢利受到不同程度压缩,最为重头的聚酯涤纶行业的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行业洗牌加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降低对规模驱动模式的高度依赖,探寻到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关键,而打造品牌“软实力”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即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和东华大学一起首次联合发布了项目研究成果——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报告。这是“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第一届发布。
端小平介绍:“活动于2011年就开始筹划。当时,化纤行业运行情况从统计数字上看仍然向好,但我们意识到,此前一直靠规模驱动、创下规模神话的中国化纤业,发展模式不该一成不变,而应寻找到一个更具长远性的发展突破口,为行业利润提升寻找新支点。最终,经过多方讨论,启动了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
接下来的市场行情也表明,规模驱动的模式开始遭遇瓶颈。自2011年下半年起,我国化纤行业开始了本轮较为严酷的周期性调整。目前来看,本轮调整持续时间之长、市场形势之残酷都不同于以往,甚至大大超出很多化纤企业的预想。而在行业持续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活动搭建起一个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引领和推动我国化纤企业更多地把注意力和目光投向打造企业品牌、进行产品创新、注重产品研发、提升品牌软实力这些更为长远和更具内涵的发展层面。通过持续的产业链协作推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化纤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了“中国纤维”品牌的整体影响力。
从产业链协作创新角度看,连续发布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报告”,将国内最新、最前沿、差异化程度最高的化纤新产品传递给了下游织造企业,切实推动化纤企业与面料企业、终端品牌企业实现协同创新,建立起化纤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设计、应用、推广的新模式,逐步形成纤维、面料与下游服装、家纺、产业用等领域相互促进、进行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也正是由于该项目的突出贡献,2014年,在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成果才能拿到奖项的“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这样一个“软”项目却荣获该年度“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于该活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发布有四大意义:一是优化我国化纤产业结构,二是与上下游产业链保持互动,三是起到引导市场发挥作用,四是使纤维真正融入时尚。
市场论证的品牌价值
“十二五”期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连续发布了4届。今年3月16日~1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举行的“五展联动”期间,以“颠覆与重塑”为主题的“盛虹·2016/2017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将重磅发布,这是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进行第五届发布。
5年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涵越来越丰满。首届发布时,还只是采用简单的PPT介绍所推介的纤维品种。而随后,陆续推出 “纤维艺术设计大赛”、微电影视频播放等形式,并与金顶奖设计师武学凯联手进行时装走秀发布,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进行时尚汇发布,并在每年纱线展现场开展系列丰富的活动。
在每年3月举行的盛大发布活动之外,为了更好地向下游织造企业推广创新的流行化纤产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作与创新,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还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国内重要产业集群地合作,举行系列“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对接活动”。如在广东佛山举办“中国针织大讲堂暨针织行业新型纤维发展峰会”,结合福建长乐经编产业发达特点举行锦纶产品推介会等。
此外,2015年7月,“中国纤维馆”静态展落户江苏“盛泽纺织科技创业园”。该馆是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活动的实体延展的落成,为中国纤维提供了国际性的展示窗口与全产业链的交流平台。据透露,佛山张槎目前也正在积极申请入围产品静态展的落户。
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推广,5年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越来越广,与活动合作的设计师越来越多,参与的企业已不仅仅局限于上游化纤企业,更多的下游企业也加入其中。
也正是通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的引领和大力推动,有主观意愿推广企业和品牌的化纤企业越来越多,这通过化纤参与纱线展的数量和热情能得到直观体现。
据介绍,4年前,国内化纤企业有主观意愿参加展会的企业数量有限,当时参加纱线展的企业仅为20~30家,占国内化纤企业总数的比例约为2%~3%。而 2016年纱线展(春夏),截至目前确定的参展的化纤企业数量增长到了约130家,占国内化纤企业总数的比例提升到了18.57%。
“通过发布活动的拉动,化纤企业初步尝到了品牌推广的甜头,因此参展热情增加。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端小平这样说道。
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当初的构想,该活动的举办应该为行业利润提升寻找新支点,如今回头看,这一目标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有力验证。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2012/2013年度的发布活动拉动相关新产品销售收入160多亿元,增加行业利润总额10多亿元;2013 /2014年度的发布活动拉动相关新产品销售收入360多亿元,增加行业利润总额约15亿元。连续几年入围产品的平均销售利润率超过18%,是行业产品平均销售利润率的4.8倍。
对于“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对于整个化纤行业的重要意义,端小平表示,化纤行业应该继续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创新产品研发等“软实力”打造来推进行业发展。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将继续发挥独特魅力,依托该活动,持续提升“中国纤维”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化纤企业也应该更加积极地融合、跟进纤维流行趋势发布,进行企业品牌的推广和建设,寻求更具内涵的发展模式,提升长远竞争力。
来源:全球纺织网
上周末,接到朋友电话,血拼族林林驱车兴冲冲地赶到杭州一家奥特莱斯,因为有品牌打出堪称商场史上最低的折扣价:0.5折。“喝杯星巴克的钱就能买两件T恤,太便宜了!”
而在国内外做了十多年百货批发生意的胡先生看来,这个价格也没那么惊人。就在不久前,胡先生公司刚刚将两个集装箱送上远洋货轮,目的地是非洲,这其中就有很多库存衣服,价格按件计算,比0.5折还低。
正常标价几百上千元,换季甩库存几十元一件。如此疯狂的价格差让不少血拼族一边剁手买买买,一边也忍不住吐槽:啧啧啧,衣服太暴利了!其实,能以这么低的价格买到的衣服,肯定是品牌积压很久的老款。“品牌号召力强、甚至做订制的服装企业,库存不成问题;而越是初级竞争的企业,库存问题越严重。”杭州杭派女装商会会长助理张永春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几年,不少企业陷入库存烦恼,为了能尽快甩掉库存,大家也都是各出大招。
现象:
打折、称斤、数件数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女装大出清,全场0.5折-1.5折”,上周末,林林在奥特莱斯看到,某女装品牌正在搞秋冬装出清,原价400元的衣服,打完折只要20元,短款羽绒服,一百元左右能淘到。虽然家里的衣柜都快挂不下了,林林还是下手好几件。一般来说,3折已是商场打折的底线,像这个品牌打出的0.5折真算是史上最低。
不过,如果到其他地方看看,服装库存的销售方式五花八门,价格也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董先生就是专做女装、童装尾货生意的,所谓的尾货也就是服装库存,他的工作就是从各厂家买库存,再转手卖给下家,赚取差价。像董先生这样拿货固定、拿货量比较大的客户,厂家卖给他的价格自然比打折更低。“一般是按整包拿的,有时是称斤,也有的是数件数,按每件三五块钱的价格全部拿来。”董先生说,别看价格低,其中也是有风险的,“整包的服装中有好的,也有破的脏的,要估计一下残次率再谈价格,这样才能不亏本。”
拿来库存后,董先生会针对下家需求,有的也直接按整包的价格卖掉,有的再挑选一遍按件卖,按件卖的价格自然贵不少。“对我们来说,服装厂的库存越多生意就越好做。”董先生告诉记者。这几年,因为服装库存充足,他在城北租了好几个小仓库,在2个批发市场租了摊位,发动家里十来口人一起做库存生意,客户也越来越多,包括很多开网店的小老板。
库存衣服漂洋过海
出国开拓新市场
服装库存中,有的并不愁销路,比如针对成熟女性的淑女装,因为款式比较经典,哪怕放三五年,只要打个折,柜台照样卖得动。而像少女装、时装等款式变化比较快的品类,一旦压得久了,打再低折也卖不动了。“这些存货就会打包卖到国外,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市场,还能有些销路。”做服装的祝先生告诉记者,这其中也包括一些中低端的休闲装品牌,不过在出国前,厂家都会将吊牌剪掉,或换成其他杂牌。
做了十多年批发生意的胡先生,以前在国外以卖小百货为主,几年前跟朋友去考察非洲市场后,也倒腾了不少库存衣服。
“当地人对质量的要求不高,只要价格、款式合适,销路还不错。”胡先生说,当地天气热,男女款的短袖T恤、POLO衫,或一些薄款连衣裙,都挺受欢迎,“有些款式,像颜色鲜艳,图案又比较夸张的,这几年国内不少消费者不大喜欢,在当地反而挺受欢迎。”
相比价格低的杂款,胡先生更喜欢整单的库存服装,因为不管是自己卖还是转手批发给当地生意人,都更方便。这段时间,趁着回家来休假,胡先生也跑了不少地方看货,浙江、广州、江西、山东一圈跑下来,批发好了今年要卖的衣服,赶紧就打包发货了。
原因:
产能过剩造成库存烦恼
在服装业,库存不是新鲜事,连上市公司也逃不了。记者查阅几家公司的公告显示,去年前三季度,美邦服饰的存货较去年年初增长27.64%达18.33亿元,森马服饰的存货较去年年初增长98.9%达20.57亿元,七匹狼的存货规模同比增长10.59%达9.15亿元,九牧王的存货规模为6亿元。
服装企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有的企业除了自有品牌,还收购国外知名品牌,占领国内中高端市场,而只走低价路线的却发现这条路越走越窄。“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升级,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很可能还会死一大批。”张永春说。这些小企业一旦库存长时间周转不来,重则资金链断裂影响生存。
在张永春看来,这个问题主因是行业门槛低,靠几台缝纫机就起家了,都处于初级竞争。在服装价值链上,一般认可利润分配结构是:设计占40%,营销50%,生产仅占10%。忽视设计和营销,靠天下服装一大抄做爆款,很容易库存积压。曾有服装设计师向记者吐槽,自己的工作虽然听上去高大上,其实毫无含量。“每年去一两趟韩国,把人家的款式抄抄改改,就是下季新款。”因为平常实在太空,他大部分时间开优步,赚点钱补贴家用。
“高库存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原因,外因是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服装出口下滑,同时,零售消费疲软,引起产能过剩。内因是产品同质化、运营模式的粗放加剧企业间竞争。”服装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说,“最核心的是供应链问题。”
追问:
库存这么高,为什么标价还那么贵
既然库存那么高,甩货还得地板价卖掉,为什么标价还这么坑爹?
确实,相对于标价,服装生产成本是很低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价标准,但服装成本不会到标价的一成。“十年前,服装标价一般在成本10倍以上,这些年价格肯定更高。”他说。尤其是位于商场中岛的服装柜台,有的标价甚至达到成本的20倍,很夸张。
“有的品牌,想盯着中产阶级,盲目涨价,却和现有消费者群体脱节。有的不管零售商销售能力硬性给加盟商摊派进货指标。还有的为了电商而做电商,价格战上位以搏线上销售业绩。这些已经成为服装业的‘负能量体’。”马岗说。
不过,这并不全是品牌的意愿。“人工、物流、仓储,商场的租金或扣点,这都是成本。”一位服装商表示。扣除掉这些外,服装没有想象中那么暴利。
部分消费者的心理业有关系。同样的衣服,标价500元不打折和标价2000元打4折,有不少人喜欢买高价打折。该服装商表示,他们也是逼不得已。
来源:全球纺织网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纺织服装、服饰业主营业务收入22067.9亿元,同比增5.6%;全年利润总额为1306.3亿元,同比增 4%。尽管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经历持续快速发展后,仍显示出稳步发展势头,但不同于此前,行业内对于转型升级、寻找发展新动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样,在消费端,消费者面临供大于求、琳琅满目的服装产品时正变得挑剔,行业消费正在升级,消费产品之余,消费文化、消费快乐等观念正在流行。
产业升级“老生常谈”
“服装行业产业升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说了好多年,但随着经济周期的起落,转型升级也有反反复复趋势。就当前行业环境而言,不论是从内需还是出口来讲,转型升级压力正在日益加大。”浙江嘉兴一位行业人士认为。
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41.31亿美元,环比降10.46%,同比降5.52%。其中,纺织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94.50亿美元,同比降2.75%;服装(包括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146.81亿美元,同比降7.23%。
同样,在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小,近年来,中小型乃至于大型服装企业生存困难情况时有出现,其中受到经济低迷、市场萎缩、库存积压及电子商务冲击等因素影响,运动服装品牌出现生存难题,影响一系列行业品牌企业。
纺织行业缓中趋稳,下行压力比较大,综合成本上升,出口压力很大等,已成为行业的共识,而化解行业困局,调整行业结构、寻找创新驱动等成为行业内企业的选择。
近年来,国内服装企业掘金“快时尚”、“轻奢品”等案例日益增多。此前,美特斯邦威、佐丹奴、班尼路等企业盯上“快时尚”行业潮流。“快时尚”行业潮流要求服装企业快速跟踪甚至创造市场潮流,在产品生产、流通等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快速研发、快速上货周期及零库存”模式,正让国内服装企业抓取更新更快的市场机遇。另外,国内服装企业正在探索品牌升级甚至是瞄准“轻奢品”等创新升级道路。国内品牌的产品正在细分化,以针对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顶尖设计师原创设计、高品质面料工艺及小众产品等“轻奢品”方向也成为服装品牌青睐领域,众多国内服装品牌涉足轻奢市场。
消费升级日益加快
虽有服装企业转型升级动作,但相比于消费者的消费升级,服装行业前进步伐仍有滞后情况。而因服装行业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大,这样的情况让很多服装企业找不到方向。“服装行业很大、生产企业很多、消费者很多、需求很多样,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在很多时候让行业中的企业找不到自身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定位。”上述行业人士无奈表示。
仅以服装企业多年以来适应的款式研发和生产数量为例,个性化和时尚化市场需求已对企业研发和生产模式带来颠覆性变化。“多款少量”模式让服装企业面临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当前,服装企业普遍面临消费者需求变化快、多样局面,且电商的快速发展,也让企业面临多样化、小批量订单。
与此同时,更多企业面临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正在多方式迎合甚至是创造市场需求。此前,中国服装 (25.09, 0.49, 1.99%)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为产业注入中华文化内涵,强化产业文化建设,以塑造产业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建立现代服装产业文化体系”、“明晰产业‘产品—品牌—文化’不断深化的发展路径,确立行业文化发展战略”等是产业提升附加值、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另外,已有不少企业开始细分市场,挖掘不同市场消费潜力。例如,童装企业挖掘消费升级商机,从制造服装到生产“快乐”——给产品消费者带来体现童年乐趣的附加价值;商务服装企业,则看中消费人群背后的衍生需求。在企业看来,一个消费者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消费体系,由服饰消费入手,将可以切入更广阔市场。
来源:中国服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