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别克斯坦轻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公布了新的发展规划,在总结去年业绩的基础上,制定了纺织服装业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和计划。
乌兹别克斯坦轻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乌轻工业部,公司旗下目前有近300家企业,乌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都是其成员。根据去年3月份乌总统卡里莫夫签署的《关于保障2015至2019年生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及多元化措施纲要》文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改革工作由乌轻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目前,以生产现代化、技术工艺升级为主要内容的纺织服装业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公司旗下不少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据统计,去年公司旗下企业在纺织服装产品领域的产值超过3万亿苏姆(约合68.6亿元人民币)。
目前,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是乌轻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点战略之一。2015年,公司总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有出口业务的企业数量达254家,占公司下属企业总数的89%,纺织及服装产品销往55个国家。为实现对外销售市场多元化、拓宽出口产品种类,许多企业参加了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韩国、德国等国举行的国际展销会。去年新拓展的销售市场包括哥伦比亚、巴西、萨尔瓦多、巴基斯坦、格鲁吉亚、克罗地亚和尼日利亚等。
除此之外,乌轻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还大力吸引外资、开设新型合资企业以扩大生产。2015年,纺织服装业吸引外资达1.87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2.7%,33家新企业投入运营,创造了1.2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2016年,乌轻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将着重提高出口额,吸引外国投资并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按照计划,到2016年底将出口额提高至11亿美元,落实32个投资项目,并在此框架下新设24家企业,完成8家企业的现代化改造,计划创造就业岗位1.27万个。
来源:全球纺织网
面对亚太地区销售额不断下降的成绩单,蒂凡尼(Tiffany &Co.)大中华区总裁Laurent的头上恐怕又要平添几条皱纹。
“我想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2015 财年的总体表现非常让人失望。”蒂凡尼投资部的负责人在此前的电话会议上说。
蒂凡尼业绩下滑的趋势已经有几个季度了,而心情同样低落的还有在中国市场遇冷的其他奢侈品牌。奢侈品行业“躺着也能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中国壕们都去哪儿了?
海外购抢食奢侈品零售商
在中国奢侈品市场遭遇寒冬,蒂凡尼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为了争取更多的中国消费者,香奈儿(Chanel)去年率先打响了奢侈品降价的第一枪。2015年4月,香奈儿对旗下三个标志性包款进行降价,其定价在亚太地区出现20%-22%的下滑。消费者仅购买Le boy一款包,就比过去节省了6700元人民币。
同时参与此轮降价的还有迪奥、百达翡丽、泰格豪雅等品牌,曾经坚守产品稀缺性的老牌奢侈品如今面对中国市场也不得不“自降身价”。
毕竟,中国消费者已经不那么“可爱”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归类表》,我国海关对入境商品征收的税率为10%-50%不等。此外,在境内销售的奢侈品还需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因此消费者最终看到的零售价格可能要比到岸价格高出 2/3以上。
眼看境内奢侈品综合税负高居不下,聪明的中国消费者只好将目光投向海外。
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者在全球的奢侈品消费高达1168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总额的46%,而其中有将近八成的购买行为都来自海外。
不再愿意承担超高税费,可爱的中国消费者已然与国内奢侈品市场渐行渐远,而传统奢侈品牌只能在海外市场继续寻找遗失的中国钱包。
门店失守,都是扩张惹的祸
对于在华奢侈品零售商来说,门店显然是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块阵地。而现在,传统奢侈品的门店这块阵地也正在逐步失守。
在过去一个财年中,蒂凡尼共关闭4家现有门店;普拉达(Prada)在2015年关闭香港2家专卖店;面对2015年7-9月亚太地区门店销售额减少17%的业绩,古驰(Gucci)也叫停了在内地的开店计划。
殊不知,奢侈品门店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正是过去奢侈品牌无序扩张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奢侈品牌正式进入中国。为确保充足的客流量,奢侈品店的位置均布局在高档酒店附近或高级商场内。
近年来随着城市综合体兴起,邀请奢侈品牌入驻也逐渐成为主流。当越来越多富有的中国人对高端皮质产品和珠宝首饰一掷千金,奢侈品市场早已看准了中国人的钱包,零售商也借机在中国疯狂布局奢侈品门店。
可是这些疯狂都只是看起来美好而已。
以二、三线城市为例,奢侈品牌虽然成功进驻各大卖场,但是传统的零售空间通常达不到奢侈品牌的要求。加之近年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脚步加快,地方依靠传统行业发迹的富有阶层消费能力也有所下降。奢侈品销售疲软,对于需要高昂费用支撑的奢侈品门店来说,日子当然会更加难过。
“消费者的习惯和行为已经发生变化,像原来那样开店是不行的,要敢于关店,”高端奢侈品服务平台寺库CEO李日学曾经这样说道。
中国消费者变聪明了
当奢侈品牌刚刚进入中国时,消费者对奢侈品知之甚少,经常出现只认牌子不认质量的情况,甚至很多奢侈品牌还在门店内售卖低质量产品,或将低端线产品以高价卖出。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认识也愈发全面。他们购买奢侈品不再是为了彰显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而是更看中奢侈品背后的服务和文化体验。
不过在这一方面,奢侈品牌似乎并没有让中国消费者满意。
行业咨询师Emmanuel Hemmerle曾表示:“人是奢侈品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却是在中国最被忽略、最落后的环节。”
除了购买奢侈品本身,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是否在购买过程中享受到了高标准服务。国外奢侈品店导购更注重为顾客推荐适合的产品、传播品牌文化,使消费者享受丰富的购物体验,而不仅是看中是否做成了一单生意。比起精致的店铺装潢,国内奢侈品零售商的销售服务质量更有待提升。
除了要求舒适的购物体验,中国崛起的中产阶级还对产品的个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所说:“成熟的富人阶层已经过了用Logo证明自己的阶段”。
的确,Logo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消费者开始更倾向于设计元素强的奢侈品牌,而不再是只依靠商品的Logo和商标。
虽然要面对更加挑剔的中国消费者,2015年营收惨淡的老牌奢侈品牌们也不用过于悲观,因为从目前来看,2015至少比2016要好。
来源:中国服装网
3月22日,江阴外贸大讲堂上,与会的江阴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和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与面料博览会亚洲区总裁克里斯托弗·格瑞芬互动热烈,目的只有一个:好好利用这个国际平台,让更多产品销往美国、销往世界。
双重压力挤压出口空间
今年以来,依然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使得我省稳外贸压力空前。传统纺织服装业,更是经受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的双重夹击。作为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基地的江阴,某种程度成了这个行业的一面“镜子”。
江阴市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桂珍介绍,纺织服装在江阴经济中位置重要,年销售超过1400亿元。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有450多家,去年全市纺织服装出口29.7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规模的24%。尽管如此,去年出口额比上年还减少4.73%。
“去年,我们公司与澳大利亚做了150万美元左右出口,但9月开始订单明显减少,今年只接了不到15万美元单子。”江阴杰逸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章磊无奈地说,订单都转移到孟加拉等国去了。“我们公司员工每年涨工资,去年小时工资是12.5元,今年提到了15元。一件女式棉制衬衫出口,我们报价5美元,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制造商报价4美元。”
从全省情况看,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都面临较大压力。1—2月,全省纺织服装出口403.9亿美元,同比下降4.8%。刚刚结束的华东进出口交易会调查表明,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物流成本高企等,成为推高成本的主要因素。
让买家在展会上触摸产品
路虽泥泞,走下去的信心不能变。为此,省贸促会、江阴市商务局请来国内外专业人士,为纺织服装企业指路支招。克里斯托弗·格瑞芬身后,是业界著名的美国拉斯展。作为组展方负责人,他此行除了向江苏企业推介展会,传授提高参展效果的技巧,还带来了美国市场的最新趋势。
“现在的国际市场条件下,要让采购商下单,必须把产品放到展会上让他感受、触摸。”在他看来,中国企业普遍生产很强,但参加展览、进行产品推广比较弱。比如,一年两届的拉斯展,很多参展企业都会在开幕前将公司介绍、产品照片等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国际买家提前介入,提高洽谈成效,但中国参展企业很少利用这个平台。还有中国企业报名参展后,在产品资料准备上花了很多功夫,但有些参展资料既有中文又有英文,给人感觉很不专业。有的外销员在摊位上埋头玩手机,接待客人缺乏热情,最终错过商机。他展示的几组照片显示,一组摊位上的面料、内衣整齐有序、色彩斑斓;另一组摊位上尽管服装样品不多,但摆放杂乱,就像几个晾衣架。他说,美国买家都很直接,这样的参展态度怎么能吸引他们?
对于刚刚进入或准备进入美国市场的江苏企业,克里斯托弗·格瑞芬建议,和美国人直接做生意,讲好英语是前提,因为99.99%美国买家不会讲中文。另外,要适应美国的采购模式,少库存,下单量变小,频率变快。所以。供货商应有自己的设计、有自己的技术,接单灵活、交货快。
“复苏中的美国经济对中国企业有很多机会。”克里斯托弗·格瑞芬说,虽然美国对中国进口增速不及越南、孟加拉、印尼,但中国纺织服装依然占了美国市场的35.86%。
突破技术壁垒才有生机
国际市场需求不振,相随而至的是形形式式的贸易壁垒。而摆脱这些“绊脚石”,已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4 月1日开始,一项名叫《家居用品中有害物质管制法》的法律将在日本实施,把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的特定偶氮染料列为有害物质,禁止在纺织品中使用,家居产品涉及尿布、尿布覆盖物、内衣、睡衣、手套、袜子、中衣、外衣、帽子、床上用品、地毯、桌布、领饰、手帕、毛巾、浴垫及皮革、皮毛毯子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统计部副部长张希成现场调查江苏纺织服装企业对这项新规的知晓度,结果知之甚少。“规定实施后,如果检查出特定偶氮染料超标,就会受到罚款、退货甚至更加严厉的处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张希成坦言,我国不是缺少类似规范,有的标准甚至比发达国家更严苛,问题在于执行不到位。为此,他推介一条破壁之路——建立白名单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日本纤维产业联盟共同建立。成为白名单认证的企业,产品出口日本就可以免检。”
虽然如此,对出口企业而言,多一道壁垒就是增加了一笔成本。“我们有30多家货源工厂,几年前就按欧盟标准做了。但出口日本必须做检测,一种颜色几百元,一件衣服几种颜色就要收几次,这笔成本肯定不小。如果申请白名单认证,一次也要七八千元。” 章磊呼吁,政府扶持外贸要更精准,比如像这种专业检测费用最好给予补贴。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