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互联网捧红了一群人,她们年轻貌美,拥有大量粉丝的拥簇,打扮时尚周游世界,更让人瞩目的地方是,她们可以具有社交变现的能力,卖个东西上个新都可以分分钟登上热门,这群利用互联网社交走红的达人被称为“网络红人”。
据了解,淘宝平台上已经有超过1000家网红店铺,从2014年的双11到2015年的618,这些大型促销活动中,销量排名前十的女装店铺中,红人店铺占到整整七成,部分红人店铺上新时成交额可破千万元,网红经济这个词无疑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连一些大品牌们都频频侧目。
目前网红多集中在服饰类目,她们其实是传统商品探索出的营销新路径,其核心一端掌握在社交平台手中,另一端是高品质快反应的供应链。作为专业领域的意见领袖,将符合潮流趋势且迎合自身粉丝偏好的产品推荐给消费者,既降低了消费者购物难度,又获取了更准确的需求数据,让生产计划更精准。如何直面消费者,建立强互动,这件品牌商们最想实现的事情,在网红身上成为了可能。
但是由于网红个人色彩浓厚,店铺多以C店为主,品牌尚未形成体系,因此尽管不少传统以及互联网企业对于这一块“香饽饽”有着蠢蠢欲动的心,但又不知该从何下嘴。站在这个风口上,汇美集团则做了那批最先开始吃螃蟹的人,开始“拼颜值”,玩起社群粉丝经济。
布局网红生态圈
早在汇美集团年会上,董事长、茵曼品牌创始人方建华就表示,2016年汇美将倾力开拓电商社群业务线,签约合作的人气网红将达到30个以上,布局新生代90后、95后的社群和粉丝经济,推出网红合作项目。
经过2015年的试水期,截至目前汇美签约达人10余名,其中包括著名的艺人演员、时尚名模,摄影师以及情感作家等。2016年汇美集团将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推动新生代社群电商的发展,利用集团优势争取更多的资源与时尚达人携手成就个人服装品牌事业。
现在是社群和粉丝经济的时代,随着90、95后抢占市场购买力开始,消费更趋于小众化,社群化,个性化。同时,自媒体的崛起带动了一大波小圈子的意见领袖的兴起,他们在时尚圈占有一席之地,圈起了一大帮对她们生活态度、穿衣态度喜爱的追随者,这一批粉丝不单单是喜爱更是追随,从偶像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延伸到她们生活中穿的、用的,其中的口碑传播效应已远远穿过大众媒体的推荐。由此可见,想要抓住90、95后的消费者,以网红为首的社群电商绝对是时下最热趋势。同时,这些时尚达人、意见领袖的个性化时尚视角,恰恰与汇美集团要打造多品牌多维度的时尚生态圈相吻合。
方建华认为,原来的网红仅仅是1.0时代,她们供应链上受到巨大挑战,也没有品牌建设的经验,但是成熟的品牌的产品开发和供应链体系,运营品牌的模式帮助这些人气红人转型,做有气质、有品质的品牌,让网红真正去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创2.0时代。
跨界旅游业 让网红直接引流到店
在春季时装营销中,汇美集团选择了跨界与途牛网合作,并通过网红推广来圈定更多精准的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带着网红玩跨界的品牌营销活动。
那么,汇美又为何在营销中瞄准了旅游业?
作为近些年迅速崛起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已经积攒了大量用户。近期,Analysys易观智库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在线度假旅游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第4季度》报告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在线度假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29.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3%。因此,掐住春天旅游小高峰的入口,从“寻找春天”为主题出发,汇美集团将今年开春的首次集团品牌日活动,命名为“时尚春天发布会”。结合活动主题,首次“试水”跨界的合作对象,锁定了旅游平台。
去年开始,途牛在“跨界”方面进行了尝试:涉足互联网金融、影视产业等,与自身旅游业务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借助于旅游服务经验与场景,途牛2015年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重点布局。2月底,在天猫、聚划算、途牛网等平台,汇美旗下13个品牌21家店铺联袂上新。在预热阶段,邀请五位网红,带上新装,到五座城市采风。在跨界双方的线上、线下平台共同推广,将用户引流到店,提升流量及销售量。
借网红快速吸粉
汇美集团与途牛合作的最大默契在于双方都瞄准了网红资源。
互联网的开放性,让更多缺少社会资源的素人有了更多展示的空间和渠道。进入互联网时代,小众的品牌有了更多的生存土壤。偶像崇拜从过去的明星、名人,快速扩展到更广阔的人群,过去的“追星族”,直到当下已经发展成更多元的粉丝群体。
在微博电商,网红就代表了一个个十万级,百万级,千万级的精准粉丝流量,流量转化最高的网红。有数据分析,每20个阅读,能够转化为一个点击。由此可见,网红其实代表了微博电商背后最核心的基础群,没有这些精准流量,那么微博的优势也无法施展。近两年,红人、达人、自媒体、专家等一批网红的快速爆发,已经可以预示着,社交化电商就是互联网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年会宣布的布局“网红2.0”计划,就在这次“时尚春天发布会”里进行了大胆试水,不仅邀请五位网红参与推广的视频的拍摄,在微博网红圈里,还邀请了旅游、瑜伽等与集团品牌高度契合的近10位网红,关注活动并转发相关动态。而这些网红带来的粉丝数量,接近700万。
汇美集团董事长兼CEO方建华曾说过,汇美集团打造个性化的特色,比如茵曼、生活在左。“我们认为消费者已经发生变化了,现在在互联网的时代,消费者越来越觉得,要穿出自己的个性,这是很重要的改变。在品牌的塑造上,要做出差异化来服务某一类人,让忠实的粉丝更忠实,而不做大而全的、大众的东西。”而网红经济产生精准粉丝流量,圈定的特定人群,这与汇美集团创设品牌强调“小而美”的方向恰好一致,这里面有无限可以去探索的空间。
来源:中国服装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广东省服装产业近年来依靠“互联网+”和“大众定制”等新商业模式,再次迎来发展机遇,去年出口服装类产品近400亿美元,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
公司老板:以后我们买所有衣服就不用型号了,我们直接就可以从这个数据驱动和控制,可以直接购买。
在广州白马服装城里,一家服装公司老板正在对买家用手机展示大众定制APP。在其APP上定制男装衬衫,比很多实体商场卖的成衣还要低,以往高高在上的定制服装,开始通过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埃沃服装总监李维表示,大众定制正在广东服装业萌芽发展,与其相配套的智能制造也进入了服装企业技术改造的进程。
李维: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能大大提升效率,以前生产衣服周期会在20、30天不等,到现在陆续把生产系统建起来后,生产周期可压缩到3-5天,甚至是3天内完成一套订单,送到客户手上。
根据广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广东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65.85亿件,占全国总量的 21.36%,同比增长2.47%;出口逆势上扬,全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399.74亿美元,同比增长9.09%;行业投资复苏,广东纺织服装行业去年实际完成投资757.75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邓国坚表示“互联网+”给服装行业带来了机遇以前是消费信息不对称,不知道流行什么,或者全球各地有什么产品的出现,但是现在我们打开手机,什么东西都能够了解,消费者对这种产品和喜好的决定权就相当巨大。
来源:中国纺织网
无印良品在新方向的尝试,本质上就是在挖掘用户的更多可能性,而且它用户的变现方式其实还是很传统。有趣的是,这种传统乙方生意的发起者变成了良品计画这种零售商。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有无印良品店铺的城市,数一数你每个月会去几次,然后问自己为什么,你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
去的次数变多的时候,你会在店里发现很多看上去很像的人,他们身上飘出一股树的味道(如果他们聚在一起,看起来就很像一片森林)——我试图用一个很中性、不太容易让人弹跳起来反驳的词来描述这种感觉,你脑中可能会立刻冒出好几个关键词来丰富它。这感觉和在日本待上一段时间之后就有点像,街上的人们干净整洁精致,但是慢慢你就会从色彩与饱和度里找到一些规律,然后发现,街边很多小店的服装模特搭配也是一个风格。
这些带有森林味道的人,就是无印良品的目标用户们。
仅仅在我经历的几次与这家公司的采访过程中,我听到的和商品定价有关的问题就出现过多次。即便去年调了一次价,不可否认,和日本的价差依然存在。
但这又挡得住什么呢?我还是在东京的无印良品店铺看见大批兴致勃勃说中文的客人们(另一个类似情况出现在生意同样做到国内的优衣库)。在上海淮海路那家卖书的无印良品里,我在收银台看到的排队情景,也足够让任何一个来自日本总部的无印良品员工兴奋。这家店开业当天的营收也创下了公司史上最高纪录。
到这里,我就要有些马屁感地说,这家公司做到了一件还蛮了不起的事——它的顾客们喜欢它的产品,会反复购买,而且有时候明知价格存在差距,但在下单时还是会自我催眠。比起它多达7000种的商品,这些认同它价值观的用户们是更有潜力的商业机会。
无印良品的商品,虽说是以“合理拒绝无用”作为核心开发思想,另一方面,收纳也一直是它的强项。比如这种塑料换装瓶,它的设计初衷也是为解决浴室或厨房架子的杂乱问题。
那些洗发水、洗涤剂公司们总喜欢卖一些圆瓶,它们既占空间也容易滑跑。方瓶能占满更多空间,视觉上也更整齐。
我一直觉得这家公司很会讲故事,但其实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这样。开发任何一个产品自有其理由——那么你为什么不把它说出来,然后告诉你的消费者呢?在无印良品店铺里看那些商品说明,有时确实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慨,这种购物过程中的消费者教育,效果并不比专门开讲座要差。
那些被设计吸引的人,被“原来如此”的功能里的窍门吸引的人,也许是无印良品早期的用户基础,当无印良品生活研究所(我们曾经报道过它,这是个扩大用户基数的大坑) 让更多人参与到商品研发过程中时,这个品牌就已经把刚刚说的那种带有森林味道的“生活方式”传播给了这些信徒们。
所以,当这家公司的老板、社长松崎晓提到无印良品未来要做的几件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用户的变现方式其实还是很传统,有趣的是,生意的发起者变成了良品计画这种零售商。
1.为什么它有资格说Compact Life
这是无印良品最新的全球化战略。选择的概念也最能简洁清晰地向老外们说清楚这个品牌想干什么。它的概念源于2014年11月在香港实做的一次消费者调查。
当时,无印良品的10人研究组分成两队,花了4天,针对香港20户普通家庭做了一轮观察研究。香港和日本的居住体验其实很像,狭小,亟需收纳的智慧。其实不仅是香港,无印良品与伦敦的一些做毕业设计的大学生们还合作了实地观察项目,由于房租昂贵,租住在share house的伦敦年轻人也面临同样的逼仄难题。
香港项目调研,一户人家在项目实施前的状态。
调查方案分成4步:
①在你扑出来的柜子里选出真正必要的东西
②设想能够有效地容纳这些东西的装置
③想一种轻松容易的收纳方法
④收纳之后的简洁空间能体现并享受自己的个性与乐趣
刚刚那户人家后来变成了这个样子。
无印良品既有的商品系列中,其实和宜家一样,用了标准化模块处理的办法,很多单品可以组合使用,所以你懂的,它也会不断诱使你反复消费。
无印良品的储藏组合,也是使用了标准化模块设计。
2.为什么“断舍离”只是个空话,以及重要的是有人告诉你怎么做
前段时间流行的那个“断舍离”的说法,我也试图实行过,但作为一个连海边捡回来的石头都觉得能当筷架而舍不得丢的巨蟹座,我打开柜子之后只能想起满满的回忆,然后就默默关上了柜门。
但多数人都还是有一个理想的居住空间,不然也不会在收藏夹里放那么多再也没有打开过的住居精美图片。大概是2004年开始,无印良品曾经设过一个“设计咨询师(IA)”的职位,如今这个IA团队一共有132人(日本92人,海外市场36人。其中中国11人,有3人在上海淮海路店),而且已经形成了管理制度,形成了内部金字塔形的升职通道。
说得简单些,这些人从无印良品内部对设计咨询有兴趣的员工当中考试选拔,针对卧室、客厅、收纳三个主题做社内培训。这群人只解决一个问题——告诉来咨询的顾客们,怎样能够活用各种商品与组合,实现他们想象中的生活。
在提供“室内设计咨询”的无印良品店铺中,设计咨询师们用3D模拟出装修效果图,如果是在东京的有乐町店和博多Canal City这类旗舰店,3D建模精度会进一步提升。
无印良品东京有乐町店,设计咨询师们有一块专门领地提供咨询服务。
对于无印良品来说,这是个类似于设计咨询公司一样的生意。目前,平均每年室内装修咨询大约有3万件,其中有6成顾客都想解决“收纳”问题。无印良品每次咨询后带来的成约单价大约是16万日元(约合9300元人民币)。
2015年,与设计咨询有关的销售额有约42亿日元(约合2.45亿元人民币),2016年预期更是希望有50亿日元(约合2.92亿元人民币)。当然,与最新财年2602亿日元(约合152.03亿元人民币)的总营收相比,它所占比例并不算高。但这家公司会因此离“真正的生活方式提案者”这个目标更近一些。
3.其实也可以造房子啊
无印良品造房子并不算新鲜事了。几个项目模板当中,比较有名的是以下几个:
建筑师難波和彦的“箱之家”基础上商品化的“木之家”。
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窗之家”。
针对狭小占地面积的“纵之家”项目。
这组项目主要由关联公司MUJI House负责。不仅是造房子,它还提供一个名为“Infill 0项目”的装修服务,最早主要面向法人,2015年9月开始,也从个别地区开始试点针对个人客户的从零开始翻新装修服务(但都在日本)。支持这个项目的就是它的各级设计咨询师,像天花板、地板、组合式厨房、门把手等这类装修材料也进入了商品目录。在此基础上的“Infill+项目”,全部7000种无印良品商品都会被纳入选择范围。
MUJI Infill 0项目提供从0开始的翻新装修设计咨询服务。
MUJI Infill+项目让你为家里装修买更多无印良品商品。
如果要说未来的话,那么“收纳”也仅仅是主题的一部分,无印良品的商品开发也会有更多可能,比如“植物”“厨房”等等。还记得宜家去年推出的厨房新系列吗?其实是一个道理。
也许你会觉得,在一个没有地皮产权的地方会有诸多限制,但是我们曾经报道过小空间的居住设计商机,至少能够说明,没人能挡住“让生活更好一点”这种想法。目前在中国,装修设计服务很多采取赠送的形式,服务本身缺少价值,业主需要更挂心施工进程,但是未来呢?既然你能够为送餐合理付费,为更多服务合理付费的时代其实并不远。
4.一个新点子
支撑这次Compact Life概念的,其实是一个新的开发理念,它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带有无印良品传统特色的“拒绝无用设计”,另一个是“有通用性”。他们给这组开发理念起了个名字叫“1+1=1”。
这个倒不难懂, 比如与门把手合二为一的毛巾架、与洒水壶合二为一的除湿器、还有与瓷砖合二为一的LED灯。
这些想法与概念,最初也都来源于香港的那个Compact life调研项目,目前已经开发出15个试验商品,预计在2017年陆续上市销售。
来源:中国服装网